-
1 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
2
所有的文化中心,它所诞生的文化能够随着时间全部保留下来吗?或者说在空间的传递过程之中,都能够完完整整地以以一个完整的信息被更远的地方接受下来吗?
本节要点:文化积累、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文化突变
一、文化积累即是旧文化元素保留和新文化元素增加的过程。
文化积累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一切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是一个积累过程,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积累之中。初民社会,只有为数不多的简单文化元素。随着社会分化、生产的发展和人类需要的增长,新的文化元素不断地被发明创造出来,经传播、选择而被社会接纳。同时,旧的文化元素中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同新的文化元素同时发挥功用,从而形成特定时期、特定民族或地区的文化。
二、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
在文化积累过程中,同质文化的积累并不能产生质的变化,只有异质文化出现之后,才导致文化的出现或者文化的发展。
所谓异质文化,在《文化模式》中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的一个文化人类学命题,它代表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意图,在文化整体中最具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最能体现出与它种文化的差异性。
与异质文化概念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同质文化,它指那些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特质中所拥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共有文化,它是基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相同的需求欲望而建立起来的关乎人类普遍的衣食住行的文化体系。同质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中较稳定的部分,它使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话成为可能。
但是,由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各不相同,人类征服自然而获取生存机会的方式、手段乃至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也会随不同的地域、种族、国家而不同,由此形成特殊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也是文化整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之间,在相对的意义上成为异质文化。所谓相对的意义,是说不同的个体,意义只能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优劣,对于文化的评价只能在该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完成,因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这种意义的相对性在异质文化之间显示得极为突出。
三、人类学家颠覆经典理论:文化发展源自基因突变
一名研究人类起源的美国人类学家日前宣称,点燃现代人类思想火花的,是来自一种约5万年前的因突变而产生的人类“创造性基因”。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克雷恩(Richard Klein)认为,距今10万年到5万年前,由于人类大脑发生了生理变化,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人类祖先身上,发生了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
克雷恩教授称,基因学研究的最新突破已经强有力地证明,智人(现代人的学名)的文化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正是这场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多数人类学家确信,正是这场基因突变之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开始创造抽象的艺术。克雷恩教授说,所有这些都是渐进式完成的,由于不同地方人口的素质不同,因此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会有快慢之分。
克雷恩教授认为,过去学术界提起人类文化进步的原因,生理学上的解释总是被否定,但事实上,生理学上的解释与当今许多已知现实能够更好地吻合。“我相信正是由于一种生理上的改变——比如基因突变——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才获得了全面提升。”事实上,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这种理论的有力证据,它便是最近首次发现的被证明影响人类学习和语言能力的“语言基因”——FOXP2。
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对一个被称为“KE”家庭的祖孙三代进行了跟踪观察——该家庭几乎有一半成员有遗传病,症状包括混淆发音、搞错词语顺序、语言理解困难等。当科学家“扫描”该家族成员,寻找他们是否带有FOXP2基因缺陷时,结果发现,所有患病成员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差别,而人类具有语言能力,非人类灵长类则没有。
克雷恩说,200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从未停止过进化。但约5万年前所发生的那场突变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当时的人类活动突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克雷恩教授说:“当你回头看看比5万年更早的古人类文物时,你会发现,那时的人类活动惊人地相似,不同地域的人类所制造的人工制品也大同小异。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距今约5万年的时候,各地的人工制品渐渐因地理分布的不同,差异日趋分明。突然,有着现代人长相的人类以一种现代方式,开始创造最原始的艺术品甚至珠宝首饰,做出许多他们从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从那时起,不同区域的人类开始制作出风格迥异的艺术品,而这种异质性,正是人类学上用来判定现代人类心智成熟程度的标志。
克雷恩教授最后说:“这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总数约一万个左右,正是它们的随机突变,才诱发人类文化以崭新的模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