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文化地理绪论
    • 1.1 文化地理概述
    • 1.2 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 1.3 地理学两大系统
    • 1.4 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 2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 2.1 文化的起源
    • 2.2 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 2.3 文化悖论与文化增值
    • 2.4 文化冲突
    • 2.5 文化整合
  • 3 宗教地理与文化
    • 3.1 宗教的产生
    • 3.2 四大民族宗教
    • 3.3 世界三大宗教
    • 3.4 宗教与地理的关系
    • 3.5 宗教圣地与宗教组织
    • 3.6 宗教传播
  • 4 语言地理与文化
    • 4.1 印欧语系的空间分布及起源说
    • 4.2 世界其他主要语系包含的语族和地理分布
    • 4.3 中国境内的语系及地理分布
    • 4.4 英语的扩散与发展
    • 4.5 汉语言的扩散与方言分布区域
    • 4.6 语言与各要素的关系
    • 4.7 语言构成的文化景观
  • 5 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 5.1 种族分类及分布
    • 5.2 世界三大人种
    • 5.3 人种体质特征与地理的关系
    • 5.4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 5.5 中国的民族族源
    • 5.6 中国的民族分布
    • 5.7 欧洲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
    • 5.8 世界多元文化民族的趋同
    • 5.9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 6 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
    • 6.1 中国区域性文化差异
    • 6.2 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
文化的起源
  • 1 文化的起源
  • 2

本节要点:

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地理环境决定论、

泛埃及论


相关知识点拓展:

一、  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1.中国古人把文化的起源归结为圣人或祖宗。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2.西方早期将文化的起源归为众神,发展到18世纪左右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再到19世纪的文化传播论、文化功能论等多元理论。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   

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人们的气质性格又决定他们采用何种法律和政治制度。   

黑格尔视地理环境为“历史的地理基础”,他把世界上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所经过的平原流域;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他认为各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活和性格。黑格尔将某个人类共同体的制度上的特点、人们的性格,与其所从事的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与孟德斯鸠相比,黑格尔对地理环境问题关注的范围、角度更为广阔,观察更为深刻,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描述更符合历史的实际。   

马克思、恩格斯将地理环境视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是劳动过程的要素之一。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马克思则进一步指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或劳动的自然物质,指的即是地理环境中的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因素。作为物质生产活动要素的劳动材料或劳动对象的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当然会影响到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并对社会经济关系以至人类文明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