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史

曹冬梅、聂长久

目录

  • 导言
    • ● 导言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 1.1 新中国的成立
    • ● 1.2 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 ● 1.3 国民经济的恢复
    • ● 1.4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上)
    • ● 1.5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下)
    • ● 1.6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 ● 1.7 新社会的精神风貌与社会风气
    • ● 1.8 新中国外交基础的奠定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 ● 2.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 ● 2.2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 ● 2.3 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 2.4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艰难发展
    • ● 2.5 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社会风貌
    • ● 2.6 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
    • ● 2.7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巨大成就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 ● 3.1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起步
    • ● 3.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上)
    • ● 3.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下)
    • ● 3.4 在严峻考验中深化改革开放
    • ● 3.5 邓小平南方谈话
    • ● 3.6 开启外交工作新格局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
    • ● 4.1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4.2 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 4.3 祖国统一大业的新进展
    • ● 4.4 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 第五章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 ● 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新要求
    • ● 5.2 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 5.3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和成功举办盛会
    • ● 5.4 对外关系的全方位拓展
    • ● 5.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招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
    • ● 6.1 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 ● 6.2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 6.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重大进展
    • ● 6.4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 6.5 全面依法治国迈出重大步伐
    • ● 6.6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
    • ● 7.1 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推动高质量发展
    • ● 7.2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 7.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 7.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 7.5 建设美丽中国
    • ● 7.6 保持港澳繁荣稳定与祖国统一进程的推进
    • ● 7.7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
    • ● 7.8 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 7.9 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 结束语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 新中国70多年的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
    •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阅读
    • ● 阅读
2.2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大跃进”

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影响下,从1957年秋季起,中国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形成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拉开序幕。1957年10月,全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热潮,农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全国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创历史最高纪录的3901亿斤。受农业战线的激励,1958年5月后“大跃进”运动开始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扩展,开始全民大炼钢铁。机关、学校、农村、部队、街道等到处可见火光熊熊、烟雾弥漫的“炼钢场”。1959年,“大跃进”运动从经济领域进一步扩大到科技、文教、卫生各个行业,形成全社会的热潮。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催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是准备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集体经济组织,公社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又是相当于乡一级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1958年8月,毛泽东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看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同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短短3个月内,全国74万个农业社就改组合并成2.6万个公社,加入的农户占总数的99%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化。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急于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促使1958年至1960年经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高速度发展。但这一运动违反了生产关系要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客观规律,妨碍和破坏了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

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各级干部共七千人,又称“七千人大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长篇讲话;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书面报告,指出了“大跃进”运动以来的工作缺点和错误,总结了1958年以来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会议对1962年的生产任务和全面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提出了10年长远规划。会议还对彭德怀等在庐山会议后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这次大会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但在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问题上,有积极意义。

大跃进运动( 1958年“卫星田”的稻穗竟能托往一位小姑娘

七千人大会(1962年 总结经验教训 坚决执行调整方针

为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中央在1958年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期间,我国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结构各项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危机。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召开,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随着经济调整方针的贯彻,我国的经济情况有了新的起色,逐步开始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