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教学设计(线下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 |||||||||||||
教学目标 | 实现途径 | 测评方式 | |||||||||||
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方法;简易检测的应用。为突发污染事故的监测及评价提供基础,保障人体及环境不受到伤害。 | 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方法 | 测试、课后作业 | |||||||||||
能力: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快速、准确监测的技术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案例式教学、讨论 | 测试、课后作业 | |||||||||||
素质: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应急监测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 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 | 课后作业 | |||||||||||
2.教学资源(需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 | |||||||||||||
(1)与课程相关的视频。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文本资料。 (3)课后作业。 (4)课件。 | |||||||||||||
3.知识(能力或问题)图谱
![]() | |||||||||||||
过程性考核情况(相应项目下打√) | |||||||||||||
课堂表现 | 问卷 | 课前测试 | 讨论及提问 | 课后测试 | 选人 | 小组活动 | 课后作业 | 。。。 | |||||
√ | √ | √ | √ | √ | |||||||||
4.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前教学设计 | |||||||||||||
教学过程 | 意图 | ||||||||||||
教师 1.发布讨论话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有哪些。 2.发布随堂测试。 | 学生 1.全员参与话题讨论。 2.全员参与随堂测试。 | 掌握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预习情况。 | |||||||||||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过程设计(重点环节需注明) | 意图 | ||||||||||||
环节1提问及课前测试 1.提问:哪些事故属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2.分析环境监测课前测试情况,进行分数展示。 | 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师生的互动。 | ||||||||||||
环节2重点内容讲授 重点讲授突发性事件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部分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深入理解后续内容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
环节3讨论 分组讨论,某一假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场景,设计应急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布设、监测指标选择、监测方法确定等。 | 案例深化理解,实践提升能力 | ||||||||||||
环节4 线上测试 对重点内容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 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力。 | ||||||||||||
环节5 课程小结 教师进行课程小结。 选1-2名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小结,从知识、能力及素质三方面综合简述。 | 总结学习成果,强化社会责任。 | ||||||||||||
课后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后教学环节 | 意图 | ||||||||||||
教师发布: 1.课后作业。 2.课程小结任务。 | 学生完成: 对自己本次课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 巩固提升,并认识自我。 | |||||||||||
5.思政元素与载体 | |||||||||||||
思政元素 | 融合点 | 思政载体 | |||||||||||
加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 突发性污染事故 | 在讲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结合实验室事故案例,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践行安全发展理念。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