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学设计
-
2 资源
-
3 学习任务单
-
4 教学建议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教学设计(线下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 |||||||||||||
教学目标 | 实现途径 | 测评方式 | |||||||||||
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环境要素自动监测系统及环境自动监测方法。为环境常规监测,动态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 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方法 | 测试、课后作业 | |||||||||||
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监测项目的能力。 | 案例式教学、讨论 | 测试、课后作业 | |||||||||||
素质:激发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使命。 | 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 | 课后作业 | |||||||||||
2.教学资源(需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 | |||||||||||||
(1)与课程相关的视频。 (2)大气、土壤、水自动监测的文本资料。 (3)课后作业。 (4)课件。 | |||||||||||||
3.知识(能力或问题)图谱
![]() | |||||||||||||
过程性考核情况(相应项目下打√) | |||||||||||||
课堂表现 | 问卷 | 课前测试 | 讨论及提问 | 课后测试 | 选人 | 小组活动 | 课后作业 | 。。。 | |||||
√ | √ | √ | √ | √ | |||||||||
4.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前教学设计 | |||||||||||||
教学过程 | 意图 | ||||||||||||
教师 1.发布讨论话题:最新的监测技术。 2.发布随堂测试。 | 学生 1.全员参与话题讨论。 2.全员参与随堂测试。 | 掌握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预习情况。 | |||||||||||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过程设计(重点环节需注明) | 意图 | ||||||||||||
环节1提问及课前测试 1.提问:哪些属于自动监测技术。 2.分析环境监测课前测试情况,进行分数展示。 | 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师生的互动。 | ||||||||||||
环节2重点内容讲授 重点讲授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环境监测网。 |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深入理解后续内容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
环节3讨论 分组讨论,目前的大气、土壤、水的自动监测技术有哪些,如何选择恰当的自动监测技术。 | 案例深化理解,实践提升能力 | ||||||||||||
环节4 线上测试 对重点内容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 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力。 | ||||||||||||
环节5 课程小结 教师进行课程小结。 选1-2名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小结,从知识、能力及素质三方面综合简述。 | 总结学习成果,强化社会责任。 | ||||||||||||
课后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后教学环节 | 意图 | ||||||||||||
教师发布: 1.课后作业。 2.课程小结任务。 | 学生完成: 对自己本次课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 巩固提升,并认识自我。 | |||||||||||
5.思政元素与载体 | |||||||||||||
思政元素 | 融合点 | 思政载体 | |||||||||||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责任感 | 空气环境自动监测技术 | 通过布设大量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等渠道查询空气质量信息,增强环保意识。 |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3S”技术 | 在讲述“3S”技术在环境监测应用时,结合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中国制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使命感。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