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学设计
-
2 资源
-
3 教学建议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线下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 |||||||||||||
教学目标 | 实现途径 | 测评方式 | |||||||||||
知识:掌握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采集、制备以及水分、PH值的测定方法,为了解固体废物的性质及特征,为固体废物的鉴定提供基础。 | 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方法 | 测试、课后作业 | |||||||||||
能力:掌握危险废物的鉴别方法。 | 案例式教学、讨论 | 测试、课后作业 | |||||||||||
素质:提高学生对固体废物的认识和鉴别能力。 | 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 | 课后作业 | |||||||||||
2.教学资源(需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 | |||||||||||||
(1)与课程相关的视频。 (2)固体废物与社会发展的文本资料。 (3)课后作业。 (4)课件。 | |||||||||||||
3.知识(能力或问题)图谱
![]() | |||||||||||||
过程性考核情况(相应项目下打√) | |||||||||||||
课堂表现 | 问卷 | 课前测试 | 讨论及提问 | 课后测试 | 选人 | 小组活动 | 课后作业 | 。。。 | |||||
√ | √ | √ | √ | ||||||||||
4.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前教学设计 | |||||||||||||
教学过程 | 意图 | ||||||||||||
教师 2.发布随堂测试。 | 学生 1.全员参与话题讨论。 2.全员参与随堂测试。 | 掌握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预习情况。 | |||||||||||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过程设计(重点环节需注明) | 意图 | ||||||||||||
环节1提问 1.固体废物一定是固体形态吗。 2.分析环境监测课前测试情况,进行分数展示。 | 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师生的互动。 | ||||||||||||
环节2重点内容讲授 重点讲授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采集、制备以及水分、PH值的测定。 | 以实例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的采集方法。 | ||||||||||||
环节3讨论 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的采集方法。 | 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 ||||||||||||
环节4 线上测试 对重点内容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 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力。 | ||||||||||||
环节5 课程小结 教师进行课程小结。 选1-2名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小结,从知识、能力及素质三方面综合简述。 | 锻炼抗压能力,培养总结能力。 | ||||||||||||
课后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后教学环节 | 意图 | ||||||||||||
教师发布: 1.课后作业。 2.课程小结任务。 | 学生完成: 对自己本次课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 巩固提升,并认识自我。 | |||||||||||
5.思政元素与载体 | |||||||||||||
思政元素 | 融合点 | 思政载体 | |||||||||||
加强美丽中国建设 | 固体废物的定义 | 在讲述固体废物样品采集时,介绍建设“无废城市”的重大意义。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解读《“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与学生一起探讨创建“无废城市”的意义,使其意识到建设“无废城市”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