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学设计
-
2 资源
-
3 教学建议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教学设计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线下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 |||||||||||||
教学目标 | 实现途径 | 测评方式 | |||||||||||
知识:掌握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了解采样效率的评价方法,以确保空气样品采集的准确性负责,为后期样品的分析提供前期保障。 | 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方法 | 测试、课后作业 | |||||||||||
能力:掌握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 | 案例式教学、讨论 | 测试、课后作业 | |||||||||||
素质:加强学生责任意识。 | 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 | 课后作业 | |||||||||||
2.教学资源(需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 | |||||||||||||
(1)与课程相关的视频。 (2)大气环境监测与社会发展的文本资料。 (3)课后作业。 (4)课件。 | |||||||||||||
3.知识(能力或问题)图谱
![]() | |||||||||||||
过程性考核情况(相应项目下打√) | |||||||||||||
课堂表现 | 问卷 | 课前测试 | 讨论及提问 | 课后测试 | 选人 | 小组活动 | 课后作业 | 。。。 | |||||
√ | √ | √ | √ | ||||||||||
4.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前教学设计 | |||||||||||||
教学过程 | 意图 | ||||||||||||
教师 1.发布讨论话题:如何选择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 2.发布随堂测试。 | 学生 1.全员参与话题讨论。 2.全员参与随堂测试。 | 掌握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预习情况。 | |||||||||||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过程设计(重点环节需注明) | 意图 | ||||||||||||
环节1提问 1.空气采样点的布设方法。 2.分析环境监测课前测试情况,进行分数展示。 | 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师生的互动。 | ||||||||||||
环节2重点内容讲授 重点讲授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法;采样仪器;采样效率。 | 以实例的方式,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 ||||||||||||
环节3讨论 选择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
| 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 ||||||||||||
环节4 线上测试 对重点内容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 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力。 | ||||||||||||
环节5 课程小结 教师进行课程小结。 选1-2名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小结,从知识、能力及素质三方面综合简述。 | 锻炼抗压能力,培养总结能力。 | ||||||||||||
课后教学过程设计 | |||||||||||||
课后教学环节 | 意图 | ||||||||||||
教师发布: 1.课后作业。 2.课程小结任务。 | 学生完成: 对自己本次课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 巩固提升,并认识自我。 | |||||||||||
5.思政元素与载体 | |||||||||||||
思政元素 | 融合点 | 思政载体 | |||||||||||
建设美丽中国 | 大气样品采样方法 |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