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走出“洞穴”:启蒙与现代性
    • 1.1 西方文明的源头
    • 1.2 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 1.3 现代社会的来临
  • 2 魅惑世界的消逝:韦伯论现代的理性化
    • 2.1 世界的祛魅
    • 2.2 理性化与“诸神之争”
    • 2.3 现代性的铁笼
  • 3 作为上帝的货币:西美尔论现代人的焦虑
    • 3.1 金钱:现代人的上帝?
    • 3.2 时尚:转瞬即逝或生生不息?
    • 3.3 现代人的焦虑:自由与迷失
  • 4 创造性的毁灭:资本主义与人的异化
    • 4.1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 4.2 人的异化与商品拜物教
    • 4.3 反资本主义的另类现代性方案
  • 5 温柔的暴政:马尔库塞论单向度的人
    • 5.1 法兰克福学派
    • 5.2 技术理性与单向度的人
    • 5.3 大拒绝:革命的乌托邦
  • 6 叛逆与迷茫:新左派与文化反叛运动
    • 6.1 激进主义的年代
    • 6.2 《休伦港宣言》的左翼理想
    • 6.3 1960年代的遗产
  • 7 上帝之死与虚无主义:克尔凯戈尔与尼采
    • 7.1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 7.2 克尔凯戈尔:信仰与真理的断裂
    • 7.3 尼采与上帝之死
  • 8 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海德格尔与本真的存在
    • 8.1 现代性的歧途:存在的被遗忘
    • 8.2 哲学的思:对存在的追问
    • 8.3 作为拯救的思与诗:重返与开端
  • 9 自由与虚无:萨特的存在主义
    • 9.1 萨特的思想生涯
    • 9.2 “存在就是虚无”
    • 9.3 后期的转向与影响
  • 10 “自由”:自由与自由主义
    • 10.1 自由的多种概念
    • 10.2 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 10.3 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 11 致命的自负:哈耶克与自由放任主义
    • 11.1 警惕国家:自由放任主义
    • 11.2 思想渊源:苏格兰启蒙运动
    • 11.3 哈耶克:理性的自负是通向奴役之路
  • 12 无知之幕与正义原则: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理论
    • 12.1 作为公平的正义
    • 12.2 政治自由主义
    • 12.3 作为道德原则的国家中立性
  • 13 孤独的人是不自由的:社群主义思潮
    • 13.1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 13.2 自由主义的反驳
    • 13.3 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
  • 14 重启古今之争: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反思
    • 14.1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 14.2 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
    • 14.3 重返古典理性主义
  • 15 重返公共生活:阿伦特的政治理论
    • 15.1 人类的境况
    • 15.2 不朽:政治与自由
    • 15.3 大众社会与极权主义
  • 16 反对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思潮
    • 16.1 文艺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
    • 16.2 后现代性与宏大叙事批判
    • 16.3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与政治
  • 17 未完成的现代:哈贝马斯与交往行动理论
    • 17.1 现代主体性的危机
    • 17.2 主体间的交往理性
    • 17.3 哈贝马斯的爱国主义理论
  • 18 没有终结的历史: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 18.1 历史终结了吗?
    • 18.2 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 18.3 新世界主义的未来
  • 19 阅读
    • 19.1 阅读
  • 20 问卷调查
    • 20.1 问卷调查
激进主义的年代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嬉皮士的年代

嬉皮士(英语Hippie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嬉皮士的年代属于激进主义的年代。激进主义而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当然,不是所有激进主义者都是相同的,他们之间也有激进程度的差异和左右之分,对社会的变革倾向于一种更公正或更科学态度的激进主义往往属于左翼激进主义,而那些倾向于使社会回到过去状态或者甚至是旧的价值体系的属于右翼激进主义。如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的继承者属于前一类,主张恢复旧传统的宗教激进主义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以及一些极端种族主义可能属于后一类。


“3M”的故事


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并非空穴来风,它和历史上任何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一样,都有思想的闪电先行。点燃学生反叛思想火焰的有当时流行的各种理论和思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第四国际的托洛斯基主义,古巴格瓦拉的城市游击中心理论,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存在主义哲学等,均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值得注意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个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把马克思针对19世纪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于对20世纪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列,被称作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三M”(因英语中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Marx、 MaoMarcuse的第一个字母都是M)。这表明,在学生们看来,从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上看,他享有同马克思和毛泽东同等的历史地位。马尔库塞被学生奉为“精神领袖”和“青年造反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