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徐静汶

目录

  • 1 绪论
    • 1.1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讲)
    • 1.2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第二讲)
  • 2 发展简史
    • 2.1 远古起源时期(第一讲)
    • 2.2 先秦时期
      • 2.2.1 周易(第二讲)
      • 2.2.2 道家养生思想(第三讲)
      • 2.2.3 儒家养生思想(第四讲)
      • 2.2.4 《吕氏春秋》(第五讲)
    • 2.3 秦汉形成时期
      • 2.3.1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第七讲)
      • 2.3.2 秦汉著名医家及其养生思想(第八讲)
    • 2.4 魏晋隋唐的养生思想(第九讲)
    • 2.5 宋金元发展时期(第十讲)
    • 2.6 明清鼎盛时期(第十一讲)
  • 3 阴阳五行学说
    • 3.1 阴阳学说
      • 3.1.1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第一讲)
      • 3.1.2 阴阳的基本特征(第二讲)
      • 3.1.3 阴阳属性的特点(第三讲)
      • 3.1.4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第四讲)
      • 3.1.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五讲)
    • 3.2 五行学说
      • 3.2.1 五行的基本概念(第一讲)
      • 3.2.2 五行的属性特征(第二讲)
      • 3.2.3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分类(第三讲)
      • 3.2.4 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第四讲)
      • 3.2.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五讲)
  • 4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 4.1 生命观
      • 4.1.1 生命的起源(第一讲)
      • 4.1.2 生命的基础——精(第二讲)
      • 4.1.3 生命的基础——气(上)(第三讲)
      • 4.1.4 生命的基础——气(下)(第四讲)
      • 4.1.5 生命的基础——神(第五讲)
    • 4.2 寿夭观
      • 4.2.1 寿夭观的基本概念(第六讲)
      • 4.2.2 衰老及其影响因素(第七讲)
  • 5 中医养生学的健康标准
    • 5.1 生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讲)
    • 5.2 心理健康的特征(第二讲)
  • 6 因时养生
    • 6.1 十二时辰及其对应经络(第一讲)
    • 6.2 子时、丑时养生(第二讲)
    • 6.3 寅时、卯时养生(第三讲)
    • 6.4 辰时、巳时、午时、未时养生(第四讲)
    • 6.5 申时、酉时养生(第五讲)
    • 6.6 戌时、亥时养生(第六讲)
  • 7 四季养生
    • 7.1 春季养生
      • 7.1.1 春季养生(上)(第一讲)
      • 7.1.2 春季养生(下)(第二讲)
    • 7.2 夏季养生
      • 7.2.1 夏季养生(上)(第三讲)
      • 7.2.2 夏季养生(下)(第四讲)
    • 7.3 秋季养生
      • 7.3.1 秋季养生(上)(第五讲)
      • 7.3.2 秋季养生(下)(第六讲)
    • 7.4 冬季养生(第七讲)
  • 8 饮食养生
    • 8.1 进食保健(第一讲)
    • 8.2 食物的四性(第二讲)
    • 8.3 食物的“味”(第三讲)
    • 8.4 食物的归经和升降浮沉(第四讲)
    • 8.5 饮食养生原则(第五讲)
  • 9 部位养护
    • 9.1 头部养护
      • 9.1.1 头面养护 (上)(第一讲)
      • 9.1.2 头面养护 (下)(第二讲)
    • 9.2 灸法
    • 9.3 颈椎养护(第三讲)
    • 9.4 胸背腰腹养护(第四讲)
    • 9.5 四肢保健(第五讲)
  • 10 阅读
    • 10.1 阅读
  • 11 调查问卷
    • 11.1 调查问卷
明清鼎盛时期(第十一讲)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