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论
    • 1.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2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 1.3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1.4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1.5 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 2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2.1 第—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2.2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 2.3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3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3.1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 3.2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 3.3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4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4.1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 4.2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4.3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5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5.1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5.2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5.3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6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6.1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6.2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6.3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7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7.2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7.3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8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8.1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 8.2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8.3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1 主要内容
  • 2 视频
  • 3 PPT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同时,它又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而且是关于这些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并对解决各种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问题。

(1)       含义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对实践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的抽象。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对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此基础生我们还要了解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物质客观实在性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石。所以我们了解世界时也是从“物质”概念开始的。在弄清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论证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属性、关系等的统一体,没有任何脱离物质的东西。

1、物质范畴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希腊原子论是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是古代哲学繁荣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有五行说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学说,将世界的统一性概括为抽象的物质: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不变的属性,从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原子即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对物质概念界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52——53

2、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的属性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恩格斯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辨证统一。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由于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一方面,才能形成无限多样、性质各异的事物。运动与静止这一辩证的统一是不可割裂的,强调绝对运动否定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则必然走向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顺序性——是指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广延性——物质存在的体积、容积。

伸张性——物质运动的范围。特点是三维性。(长、宽、高)。

现代科学根据时空不可分离的特性,把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结合起来形成“四维时空”的现实性描述,具体、完整地反映出现实事物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说,在现实的时空中确定一个点的运动状态需要四个量:长宽高(纵深)和时间。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联系,证明了时空的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发展中具有决定的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发展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劳动使语言产生,语言作为意识的外在表达形式,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表达和交流。

劳动提供了意识的源泉。意识的丰富内容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以及其它社会交往中取得的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A、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必须依赖它的物质器官,离开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当人的大脑受到损害,就会丧失正常的意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脑确是意识的器官,但它本身并不产生意识。如同没有原料,机器本身并不能加工制造出产品一样。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也说过:“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主观映象就是客观存在的变成人们的感觉和思想,把马克思和列宁的或归纳起来就是说,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角度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意识毕竟不是物质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直接进入意识。反映和反映者,映象和原物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选择性——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根据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目的和要求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用思维的方法产生超前的观念,然后在实践中变理想为现实(对象性)。

自控性——意识、心理活动对人的生理和病理的调节和控制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限于以上几个特点,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式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 一是说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二是就人的实践自身说的,它就是一种物质活动。三是社会的物质性的内容就是说社会的存在是物质的,当然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等。

2、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实事求是

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而物质又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那么,我们要想做到认识正确、实践成功,就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一切从主体和客体的实际情况及其规律出发,即实事求是。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有些哲学家对什么是实践都进行过探索,其中不乏合理因素,但是他们都没有科学回答什么是实践?实践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人和世界对立统一关系中认识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三大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基本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即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人类最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

第二种基本形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它与物质生产活动相伴而行。在阶级社会里体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种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它与近代科学的产生相联系。科学实验以认识世界为直接目的,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联,它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前的准备性和探索性活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为人的社会本质。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社会本质的观点

神学历史观——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用神秘、超自然力量,就是神灵的意志说明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社会不过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产物。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由上帝或者天意主宰的这是一种听天由命的宿命论。

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精神化。比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是由客观精神决定的。实质都把历史看成是观念精神的产物。                                             

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两种,一是把社会本质归结为地理环境;另一是把社会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物本能

他们的错误在于违背脱离了社会实践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主要观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