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给药包括口服、肌内和皮下注射、透皮给药、黏膜给药等多种给药途径,药物在进入血液循环前,存在着吸收过程。
研究方法包括血药浓度法和尿药浓度法。
一、血药浓度
1. C- t 关系式:C=FX0ka/[(ka-k)V]· (e-kt-e-kat)
已知参数,求某一时间的血药浓度。
吸收相:吸收速度>消除速度
吸收后相,消除相:吸收速度<消除速度
2. 求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1)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和药峰时间(peak time)
tmax=lg(ka/k)· 2.303/(ka-k),
Cmax=FX0/V · e-katmax)
tmax、Cmax能反映出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2)AUC
① 公式法 AUC=C0/k
② 梯形面积法 C-t曲线划为若干小梯形,将面积分别加起来,得AUC。
(3)尾段直线法求k
假设ka>>k,当t→∞时,药物在体内只有消除过程。
C=FX0ka/[(ka-k)V]· e-kt,换成对数式,直线回归斜率求k,一般要求ka>3k。
(4)残数法求ka
特点:仅对一级吸收适用;ka»k;吸收相实验点至少4个。
Cr=C理论-C实测,Cr=FX0ka/[(ka-k)V]· e-kat,换成对数式,回归斜率求ka。
步骤:1) 根据实验C、t,作lgC-t,尾段直线法求k;
2) 作C-t曲线,求出吸收相理论上血药浓度外推值C外;
3) C外-C实,得到残数值Cr;
4) 作lgCr - t,由斜率求出ka。
(5)Wagner-Nelson法求ka
W-N法,待吸收分数法,一室模型法
特点:① 对一级、零级吸收过程均适用;② 仅用于单室模型。
基本原理:在任意时间t,体内吸收药量=体内药量+此时间体内消除药物的累积量XA = X + XE
lg(1-FA)= - kat/2.303
步骤:1) 根据实验C、t,作lgC-t,尾段直线法求k;
2) 作C-t曲线,梯形面积法求AUC0-t,;
3) 应用方程FA =(XA)t /(XA)∞ =(Ct+kAUC0-t)/ kAUC0-∞,求FA;
4) 以lg(1-FA)→t作图,求ka。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