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卫生微生物学绪论  Sanitary Microbiology Introduction
    • 1.1 教学计划 Teaching Programme
    • 1.2 第一课时 卫生微生物学发展历史 History of Sanitary Microbiology
    • 1.3 第二课时 卫生微生物学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Sanitary Microbiology
    • 1.4 第三课时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任务 Task of Sanitary Microbiology Test
  • 2 微生物与环境 Microbes and Environment
    • 2.1 第一课时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Microbial Ecology
    • 2.2 第二课时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Basic Law of Microbial Ecology
    • 2.3 第三课时 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Microorganisms
    • 2.4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2023年)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talogue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or Human Transmission (2023)
    •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tocol (10th edition)
  • 3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Sanitary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 3.1 第一课时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Sanitary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 3.2 第二课时 卫生指示微生物 Hygiene Indicator Microorganism
    • 3.3 第三课时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原则  Basic Principles of Sanitary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 4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Methods of of Sanitary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 4.1 第一课时 定量计数检验 Quantitative Counting Test
    • 4.2 第二课时  鉴定检验—形态学检验 Identification Test - Morphological Test
    • 4.3 第三课时 鉴定检验—生化检验—糖类代谢实验 Identification Test - Biochemical Test -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Test
    • 4.4 第四课时 鉴定检验-生化检验—蛋白质代谢实验 Identification Test - Biochemical Test - Protein Metabolism Test
    • 4.5 第五课时 鉴定检验-生化检验—碳源和氮源利用实验 Identification Test - Biochemical Test -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 Utilization Test
    • 4.6 第六课时 鉴定检验—生化检验—特定酶类检验实验 Identification Test - Biochemical Test - Specific Enzyme Test
    • 4.7 第七课时 卫生微生物学分型鉴定方法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anitary Microbial Subtypes
    • 4.8 第八课时 PCR原理与方法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PCR
    • 4.9 第九课时 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 5 消毒与灭菌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 5.1 第一课时 消毒与灭菌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 5.2 第二课时 物理消毒灭菌法 Physical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 5.3 第三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Chemical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 5.4 第四课时 影响因素与评价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valuation
    • 5.5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Disinfection on Site
  • 6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及生物战剂防护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and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Agents
    • 6.1 第一课时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Biosafety
    • 6.2 第二课时 生物战剂防护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Agents
    • 6.3 生物实验安全与防护虚拟仿真综合实验
  • 7 自然环境微生物 Natural Environmental Microbes
    • 7.1 水微生物 Water Microbes
      • 7.1.1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2006 Standard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Drinking Water-Microbiological Parameters 2006
      • 7.1.2 双重PCR技术在水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案例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Duplex-PCR Technique in Water Microbial Detection
      • 7.1.3 解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 Interpretation of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GB 5749-2022
    • 7.2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bes
    • 7.3 空气微生物 Air Microbes
  • 8 食品微生物 Food Microbes
    • 8.1 食品生境特征 Foo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 8.2 食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和卫生学意义 Sources, Species and Hygienic Significance of Food Microbes
    • 8.3 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卫生标准 Test and Hygienic Standard of Food Microbe
    • 8.4 致病菌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虚拟仿真实验
  • 9 药品和化妆品微生物 Drug and Cosmetic Microbes
    • 9.1 药品微生物 Drug Microbes
      • 9.1.1 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检测虚拟仿真实验
    • 9.2 化妆品微生物 Cosmetic Microbes
  • 10 特殊环境和用品微生物 Special Environment and Supplies Microbes
    • 10.1 公共场所微生物 Public Places Microbes
    • 10.2 医疗与生活卫生物品微生物 Medical and Sanitary Articles Microbes
    • 10.3 医院环境微生物 Hospital Environment Microbes
    • 10.4 极端环境微生物 Extreme Environment Microbes
  • 11 卫生标准 Sanitary Standard
    • 11.1 国家卫生标准查询网站 National Sanitary Standards Inquiry Website
  • 12 卫生微生物学常见实验操作 Common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in Sanitary Microbiology
    • 12.1 微生物常见实验方法学习资源推荐 Recommended Learning Resources for Common Microbial Experimental Methods
    • 12.2 饮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 Method of Detecting Coliform in Drinking Water
    • 12.3 PCR操作演示 PCR Operation Demonstration
    • 12.4 水菌落总数检验操作演示 Demonstration of Water Total Viable Cell Count Test Operation
    • 12.5 革兰氏染色操作演示 Gram Stain Operation Demonstration
    • 12.6 血琼脂平板配制操作演示 Blood Agar Plate Preparation Operation Demonstration
    • 12.7 新型冠状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虚拟仿真实验
  • 13 任务列表及作品赏析 Sanitary Microbiology Task List and Appreciation of Works
    • 13.1 水微生物检验任务 Water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Task
      • 13.1.1 作品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ks
    • 13.2 土壤微生物检验任务 Soil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Task
      • 13.2.1 作品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ks
    • 13.3 药品微生物检验任务 Drug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Task
      • 13.3.1 作品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ks
    • 13.4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 Cosmetic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Task
      • 13.4.1 作品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ks
    • 13.5 消毒任务 Disinfection Task
      • 13.5.1 作品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ks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2023年)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talogue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or Human Transmission (2023)

202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

为加强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和样本运输等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以下简称《名录》)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国卫科教发〔2023〕24号,以下简称《目录》)。《目录》自发布之日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即行废止。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解读:

一、制定背景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分类管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我国于2006年制定公布《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对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起到了规范指导作用。但随着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对现有病原微生物认识不断更新,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不断深入,《名录》已无法满足当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为更好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生物安全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委组织对《名录》进行修订,并按照《生物安全法》规定进行更名,形成《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二、制定原则

《目录》制定坚持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的原则,以《名录》为基础,参考借鉴国际国内相关规定和研究成果,科学评判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我国在传染病预防、治疗方面的能力及发展,并充分考虑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工作实际需求。

三、主要内容

《目录》整体架构与《名录》保持不变,仍由病毒、细菌类、真菌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仍为病原微生物名称、分类学地位、危害程度分类、不同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等级、运输包装分类及备注等。《目录》与《名录》相比,主要有如下变化:

(一)病毒分类目录部分。《名录》中病毒为160种、附录6种。修订后的《目录》中病毒为160种、附录7种,其中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一类的29种、第二类的51种、第三类的82种和第四类的5种。

一是新增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二类的病毒5种,新增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的病毒7种。删除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二类的病毒5种,删除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的病毒6种,删除危害程度分类为第四类的病毒1种。将5种病毒的危害程度分类由第二类降为第三类,相应调整实验活动和运输管理要求。

二是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on Taxonomy of Viruses,以下简称“ICTV”)第十次病毒分类报告,对28个病毒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调整。

三是根据ICTV第十次病毒分类报告及国内通用名对部分病毒名称进行修改,其中,同时修改中文名和英文名的13种,仅修改中文名的53种,仅修改英文名的4种。

四是猴痘病毒“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等级由三级降为二级。骆驼痘病毒和登革病毒的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编号)由“UN2814”修订为“UN3373”,并且登革病毒的运输包装等级降为B类。H2N2流感病毒运输包装等级由B类升为A类。

五是对注释进行了修改,具体包括修改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灭活材料的操作的定义;修改脊髓灰质炎病毒相关毒株的操作要求;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猴痘病毒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操作说明;增加人免疫缺陷病毒微量检测的说明;增加肠道病毒属和心病毒属的说明。

(二)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以下简称细菌类)分类目录。《名录》中细菌类病原微生物为155种,修订后的《目录》改为190种,其中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二类的19种、第三类的171种。

一是新增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二类的细菌类病原微生物9种,新增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的细菌类病原微生物41种。删除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二类的细菌类病原微生物1种,删除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的细菌类病原微生物15种。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原名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危害程度分类由第三类升为第二类,相应调整实验活动和运输管理要求。

二是根据《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九版)、《临床微生物学》(第十二版)、美国ATCC名录和国内通用译名,对部分细菌类病原微生物名称进行修改,其中,同时修改中文名、拉丁文名的9种,仅修改中文名的48种,仅修改拉丁文名的2种。

三是对备注和注释进行修改,包括增加牛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链球菌属备注;修改布鲁氏菌属、肉毒梭菌备注;将注释“大量活菌操作”修改为“活菌操作”,并同时修改活菌操作、动物感染实验、样本检测的定义。

(三)真菌分类目录部分。《名录》中真菌类病原微生物为59种,修订后的《目录》改为151种,其中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二类的7种、第三类的144种。

一是新增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二类的真菌2种,新增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的真菌118种。删除22种真菌,合并部分真菌条目。原皮炎芽生菌的危害程度分类由第三类升为第二类,相应调整实验活动和运输管理要求。

二是根据荷兰皇家科学学院真菌多态性中心名录、美国ATCC名录和国内通用译名,对部分真菌名称进行修改,其中,同时修改中文名和拉丁文名的6种,仅修改中文名的7种,仅修改拉丁文名的2种。

三是修改注释,将“大量活菌操作”修改为“活菌操作”,并同时修改活菌操作、动物感染实验、样本检测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