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正确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本节主要讲述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及其缺陷。
对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稍作了解。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那么相对应的,唯心史观也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一种是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史观,比如“唯意志论”;另一种是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比如“宿命论”。
宿命论,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宿”是旧有的、过去的意思,“命”是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宿命”也就是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天意,无法改变。“宿命”在古代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在古希腊有“服从命运”的主张。
宿命论它的观点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决定社会历史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说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等。第一个层级,神秘的力量;第二个层级,上帝,就是刚刚我们讲的那个神秘的力量,它得通过一个具体的执行者来管理吧,上帝命令的执行者是英雄人物,那这个英雄人物就是天命的体现者,第一个层级神秘力量,第二个层级神秘力量的执行者,第三个层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只能消极地接受这种神秘力量的摆布,俯首听从英雄人物的支配,从刚刚我重点强调的这些词语当中,大家就感受到了宿命论的观点实际上认为人民群众无能为力。三个层级:神秘的力量、神秘力量的执行者和普通的人民群众,这是宿命论的主要观点,它强调的是命中注定,由谁注定?由上帝,由天命,由宇宙精神等等这些神秘的力量来注定的。
唯心史观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叫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又称“唯意志主义”,从字面上看,唯就是只、仅的意思,意志强调的是人的意志,唯意志论就是只强调人的意志。
首先来看层级,刚刚宿命论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历史是由少数天才人物按照自己的意志,那唯意志论嘛,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他们就指这些天才人物,可以随心所欲的界定历史的面貌。好的,他第一个层级就是天才人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英雄人物,那么他可以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第二个层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过是盲目的、追随天才人物的、愚昧无知的群氓,这个字在这儿念氓,群氓,群氓什么意思?就是一群愚昧无知的人。第一个层级是天才,第二个层级是人民,那人民怎么描述的呢?盲目的、追随的、愚昧的、无知的群氓,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唯意志论的观点也是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无能为力。那么唯意志论也好,宿命论也好,两个层级也好,三个层级也好,当中都有共同的两个层级,一个是天才或者英雄,一个是人民,并且人民都是无能为力的,对于历史发展不起作用,这就是唯心史观的两种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于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其一,认识根源。社会历史观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它与自然现象有根本不同。自然界的变化纯粹由无意识、盲目的自然力量所引起,而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着的则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社会生活中任何领域、任何事件都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相关。我们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人的活动的表面的动机或者由此带来的表面现象上,就很容易得出“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其二,社会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发展速度缓慢, 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人们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封闭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并且被政治等级的外衣所掩盖,广大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社会应有的承认,而少数剥削阶级则掌握经济、政治权力,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主宰历史。这就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其三,阶级根源。唯心史观它产生,是因为剥削阶级要运用这样的观点去统治被统治阶级,去禁锢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去维护自己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就是说,唯心史观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他带了自己的统治目的的,这是第三个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看太表面了;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生产力水平太低下了;从阶级根源来看,唯心史观是为了更好的维护阶级统治。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我们都知道,哲学基本问题当中,最基本派别的划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就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它们应该是对立的。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天才创造,历史是由神秘的力量创造的,人民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唯物史观呢就应该跟唯心史观的观点相反,我们来看一下,唯物史观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一个前提,它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人民的作用是唯物史观的鲜明特点。
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了以下四点原则,咱们一点一点来看。
首先,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当然是人创造的,不能脱离人去探索历史的创造者。但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唯物史观在回答历史创造者这个问题上,首先就是把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作为自己的一个立足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第一,不是“单个人”,英雄人物是单个人吧,或者是少数人吧,中国封建社会,在同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皇帝吧,那个统治阶级他有一个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是少数人吧,马克思说了,不是单个人。第二,不是“固有的”,封建社会,天子的身份一般就是固有的。第三,不是“抽象的”,天命、宇宙精神等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是抽象的,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在哪儿形成?在实践当中形成。所以马克思强调的是实践当中去形成社会关系,这是第一个。第四,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
其次,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就每一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即通过自己的人生谱写了自身个体的“历史”,但这并不能与创造社会历史画等号。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再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历史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力量中,既存在符合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违反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它不是对历史表象的经验描述,而是对历史本质的逻辑把握。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当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但是,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这一点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历史作用,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