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 什么是物质观
    • ● 物质的存在形态
    • ●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 辩证法的秘密
    • ●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 什么是真理?
    • ● 什么是价值?
    • ●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 劳动的二重性
    • ●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 商品的价值量
  • 货币和价值规律
    • ●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 货币形式的发展
    • ● 货币有哪些职能?
    • ●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剩余价值的生产
    • ●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 劳动力商品
    •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 产业资本的循环
    • ● 产业资本的周转
    • ● 社会资本再生产
    • ●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 什么是共产主义?
    • ●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阅读
    • ● 阅读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深刻、全面把握社会形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领会社会形态的发展、变迁和更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本节主要讲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所以,通常用“五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作为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也就是统一性。而一般来说很少用“三形态”。

但是,五种社会制度并非是单线图式的依次更替。如马克思所说,“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五形态”不能也不应当拿来简单地裁剪世界各国的历史。现实中,很多国家和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因特定的民族文化、地域、自然、历史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出特殊形式,体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形态的更替

可以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倒退、跨越、停滞、交叉、多替、……  

(1)有的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是会出现跨越。日耳曼民族作为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征服罗马帝国时,本身处在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形成的发展阶段;而罗马帝国已处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过渡的阶段。日耳曼征服罗马的最初阶段,本身是要发展其内部已经产生的奴隶制的,但是在罗马,奴隶制已经没落,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日耳曼才逐渐在罗马帝国已存在的封建制因素的基础上,越过奴隶制而发展建立了封建制度。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标志着欧洲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所以,日耳曼民族就是跨越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

北美洲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而欧洲移民的到来,北美洲迅速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大洋洲也走着类似的道路;而在非洲,有的民族从奴隶社会,有的甚至从原始社会直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曾指出过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参加《全集》46卷上,第14页。

(2)同样是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发展较为典型。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制与欧洲某些国家国王权力极弱、诸侯各霸一方、宗教影响深远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不一样:比如土地制度,西周时期我国的“井田制”发展成熟,确立了土地国有(君主)所有,直到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而西欧基本是土地私有制。另外,欧洲封建制是多国林立,不像我国秦朝后就变成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再者,西欧的宗教势力对世俗社会生活和国家权力运行的影响很大。

(3)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也可能会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先进的社会形态取代落后的社会形态是基本趋势。19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由于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并且要求独立。在林肯当选总统后,南方首先发动了战争(萨姆特堡的炮击)。开始北部“联邦”兵力远不及南部“邦联军”,但林肯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下子就赢得了黑人的拥护,成千上万黑人加入北方联邦军,也成为南北战争胜利的因素。

(4)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受到封建统治的严重阻碍,受到重农抑商的政策破坏,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十四至十五世纪,受到当地重商主义和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随后又有新航路开辟的推动,条件充足,所以得到了正常发展。而在法国,由于专制制度力图通过重商主义的措施来缓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使得工场手工业有可能在封建关系的约束下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描写了苏州吴江的施复夫妇两,

法国从亨利四世时代就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扶植工商业的发展。到了路易十四时代国家大臣 J.-B.柯尔贝尔更将重商主义政策推向了顶峰。柯尔贝尔积极使用国家力量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在其支持下,法国创办了上百个拥有特权的王家手工工场,为了扶植手工工场,国家还采取了各种有力的措施(见彩图[1667年10月15日法王路易十四视察生产挂毯的戈贝林手工工场]

(5)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系列中,某些国家和民族还会出现一时或相当长时间的倒退和旧制度复辟现象,充满曲折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斯图亚尔王朝复辟长达28年(1660——1688),法国的波旁王朝的两次复辟也有15年左右(1815—1830)。1830年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充分反映了当时民众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的激情与梦想。画中的自由女神戴着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帽,胸部裸露,右手挥舞象征法国大革命的红白蓝三色旗,左手拿着带刺刀的火枪,号召身后的人民起来革命。我们国家在清王朝被推翻后,也出现了袁世凯6个月、张勋的12天复辟。1915年12月袁世凯悍然称帝,建立中华帝国,后来在护国运动的压力和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之下取消皇帝尊号,不久后去世。张勋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1917年发动政变,也是企图恢复帝制,但仅仅12天就归于失败。 

(6)新的社会形态往往不是在旧社会形态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有时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太完善或很不充分的国家或地方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而并非在欧美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成功,都是明显的例证。特别是,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并不如欧美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但成功地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Kafdin Valley),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在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依据俄国社会变革的实践经验,列宁曾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符合历史实际的概括。

我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跨越了资本主义典型发展阶段,就是由于具有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的生产力条件、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存在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等原因造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在我国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典型特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体现,深刻认识这一原理,坚定“四个自信”,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它所呈现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来补偿。社会主义光辉灿烂的未来,必将进一步为世人所瞩目。

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