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本章主要讲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旨在帮助学生破除“英雄史观”“唯神史观”“唯意志史观”等传统旧历史观的影响,在唯物主义的思想逻辑中展现社会发展的真实画卷,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主体、客体和道路问题,并最终回答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而使学生在领会“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产生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破解历史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谜”。本节主要讲述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广义的是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就是生产技术,就是我们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马克思: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努力或自身的卑鄙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爱因斯坦:“我无法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块”。
班杰明:当新的工业进程拒绝了某种既定的价值,拾垃圾者便在城市里大量出现了,他们为中产阶级服务并在街头构成了一种家庭手工业。对穷人的最早关注便落到了他们身上,随后的问题是:人的苦海何处是岸。
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尔:“过去把生活看成一种脱离地狱的飞行,看成一种越过星际进入天堂的航程,如今却跨越了现代社会这台机器,尽管这台机器创造了全部赢余,可是谁也不知道它是有利于人类的上进还是有利于人类的堕落。”改革所需要的物质因素甚至智力因素都具备了,但是人的精神和情感已负担很重。
科学技术的双刃性
美籍犹太裔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用“One-Dimensionality”概括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他指出:不属于人本质需要范围的“虚假要求”是社会强加给人的。个人把社会的需求变成了自己的需求后,就自然把自己的利益和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了。人同产品的关系的倒置: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在《资本主义的幸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说:现代人们都看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飞速增长的事实,但是对这一事实所蕴涵的意义却研究得很肤浅。在对“经济主义”、“唯生产力论”下定义时说:它是关于增长的意识形态,是关于无限增长的意识形态。它是这样一种观点:增长问题和这些问题所包含的定量论是基本问题,战略目标是无限的增长。
法国思想家高兹在《经济理性批判》指出:既然在经济理性指导下,生产是为了交换,那么这种生产必然就是越多越好。于是,“足够的”这一范畴就不像在传统社会中那样仅仅是一个文化的范畴,而变成了主要的经济范畴,其标志是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开始崇尚“越多越好”。他提出了“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