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逻辑发展,科学领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本节主要讲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要生存要发展的永恒的必然的条件,离不开,人类社会要发展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它是我们从事生产,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自然基础。
第二、人口因素。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人口因素它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人的社会无法进行生产,无法进行生活。
第三、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它是人们为了获得物质生产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
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的精神方面,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社会意识形式又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种类型。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顾名思义在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是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也就是说人们在生产中改造、影响自然。为了让他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这样一种物质力量。
生产力分为三种要素,第一个劳动资料,第二个劳动对象,第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就是用什么去劳动;劳动对象,就是我们劳动施加的那个对象,第三个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要素,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是所有制,第二个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是产品的分配关系。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不是生产力,它也不是简单的生产关系,它是由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呀,因此生产力决定了的生产关系也可能是多样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经济基础,这就是经济基础的概念。
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