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 什么是物质观
    • ● 物质的存在形态
    • ●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 辩证法的秘密
    • ●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 什么是真理?
    • ● 什么是价值?
    • ●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 劳动的二重性
    • ●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 商品的价值量
  • 货币和价值规律
    • ●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 货币形式的发展
    • ● 货币有哪些职能?
    • ●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剩余价值的生产
    • ●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 劳动力商品
    •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 产业资本的循环
    • ● 产业资本的周转
    • ● 社会资本再生产
    • ●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 什么是共产主义?
    • ●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阅读
    • ● 阅读
哲学的基本问题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本节主要讲述揭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理论意义,阐明人类哲学思想史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对立,始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涵及理论意义。



恩格斯曾经说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正是他明确的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哲学。

哲学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形成从总体上说明人、说明世界、说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研究的问题众多,但它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就是人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问题,通过理论对具体物质世界和各种精神现象的抽象,哲学最终指向一个本原性的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

恩格斯将这个问题提出后,留给人们两个方面的思考,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针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恩格斯将古今中外的所有哲学分成两大阵营:凡断定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断定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同样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于“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的方面而言,如果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肯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能认识、遵循和利用规律;如果坚持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者根本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把规律视为主观思想、意志或客观精神、上帝的产物,最终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唯意志论或者宿命论的泥沼之中。同时,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能够同一”这个方面而言,同一性并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对于可知论者而言,思维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方式来实现对存在的认识和把握,最终思维能够反映或生成出存在,而对于不可知论者而言,思维是有限制性的,不能够或者不完全能够反映或生成出存在,可知和不可知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理论中的对自身认识能力的信念和决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作为人脑的机能,能够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同时又能够对于人的需要、利益、愿望、要求进行自我认识,然后将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结合起来,产生科学的预见,形成实践的目标,并选择实践的方式方法、手段路径,经过现实的社会实践,将观念性的目标变成现实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科学、辩证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肯定物质决定精神,又肯定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彻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观纳入认识论,有力批驳了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是区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是理解人类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既要反对机械的唯物论,又要反对主观的唯心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不考虑现实条件的变化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容易形成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从而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开展;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主观因素的作用,忽略客观现实的制约性,容易形成冒进主义和主观主义,从而妨碍各项事业的正常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