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 什么是物质观
    • ● 物质的存在形态
    • ●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 辩证法的秘密
    • ●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 什么是真理?
    • ● 什么是价值?
    • ●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 劳动的二重性
    • ●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 商品的价值量
  • 货币和价值规律
    • ●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 货币形式的发展
    • ● 货币有哪些职能?
    • ●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剩余价值的生产
    • ●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 劳动力商品
    •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 产业资本的循环
    • ● 产业资本的周转
    • ● 社会资本再生产
    • ●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 什么是共产主义?
    • ●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阅读
    • ● 阅读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准确把握认识的本质、辩证发展过程和规律。本节主要讲述人的认识的形成过程。


了解人的认识的形成过程。



认识的产生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经过两个必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第二个阶段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感官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也就是从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我们称之为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第二个阶段是把关于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也就是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物质,我们称之为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简单说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同发展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简单来说,感性认识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形成的关于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始环节;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三者之间是逻辑上升的关系,感觉最简单,知觉更进一步,表象最为高级;感觉和知觉的形成离不开感觉器官与对象的直接作用,感觉是个别的认识,知觉是整体的认识,表象则是脱离于对象直接作用关系的感觉或知觉,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包含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和现实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而且往往会陷入误区,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简单来说,理性认识就是关于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则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推理是人的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髙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转化为指导之间的力量。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综上,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主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不够深入,而且往往会形成错觉和误判。相对而言,理性认识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稳定性。因此,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然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越真实,形成的理性认识会越深刻、越有效。第二,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对实践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无论在感性认识还是在理性认识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所讲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广义上所涉及的不自觉、非逻辑的认识方法和形式,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等多种作用。

认识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物质,简单说,就是从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次更为重要飞跃。

对于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其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而实践;形成实践理念,即实践的理想蓝图是什么;制定实践方案,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进行中间实验,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以及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除此之外,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