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准确把握认识的本质、辩证发展过程和规律。本节主要讲述认识的本质。
了解认识的本质。
在认识论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不同认识路线的分歧,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先验论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则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反映论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柏拉图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就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进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笛卡尔认为,人的认识不来自经验,而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内在于人的心中的,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在认识论上衍生出了“天赋观念论”的先验论观点。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但他又强调,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是上帝的属性。可见,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认识论上说法尽管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柏拉图 | 笛卡尔 | 康德 |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例如,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客观外界的事物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人们所感知。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对主体积极的作用,人们在不断探求事物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识。这些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坚持了由物到思想的反映论路线,但没有看到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因此,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存在重大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德谟克利特 | 费尔巴哈 |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出发,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论路线,又克服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近似性的反映,与客观事物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原本本的呈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论断,强调了人的能动性的作用,但肯定了认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马克思 | 恩格斯 |
一、认识具有客观性。认识的客观性首先表现为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次,认识的客观性也表现为认识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手段,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认识的客观性还表现为认识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认识客观性还表现为认识的发生都要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条件不具备或者发生更改,认识的内容及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二、认识具有主体性,人的认识受认识主体的知识背景、阶级立场、认识角度等影响,不同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可能会具有差异性。
认识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否认认识在形式上的主体性。客观性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主体性是认识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