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概述
    • 1.1 课前阅读
    • 1.2 作品赏析
    • 1.3 课后检测
  • 2 狗·猫·鼠
    • 2.1 课前阅读
    • 2.2 作品赏析
    • 2.3 课后检测
  • 3 阿长与《山海经》
    • 3.1 课前阅读
    • 3.2 作品赏析
    • 3.3 课后检测
  • 4 二十四孝图
    • 4.1 课前阅读
    • 4.2 作品赏析
    • 4.3 课后检测
  • 5 五猖会
    • 5.1 课前阅读
    • 5.2 作品赏析
    • 5.3 课后检测
  • 6 无常
    • 6.1 课前阅读
    • 6.2 作品赏析
    • 6.3 课后检测
  •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7.1 课前阅读
    • 7.2 作品赏析
    • 7.3 课后检测
  • 8 父亲的病
    • 8.1 课前阅读
    • 8.2 作品赏析
    • 8.3 课后检测
  • 9 琐记
    • 9.1 课前阅读
    • 9.2 作品赏析
    • 9.3 课后检测
  • 10 藤野先生
    • 10.1 课前阅读
    • 10.2 作品赏析
    • 10.3 课后检测
  • 11 范爱农
    • 11.1 课前阅读
    • 11.2 作品赏析
    • 11.3 课后检测
  • 12 后记
    • 12.1 课前阅读
    • 12.2 作品赏析
    • 12.3 课后检测
  • 13 中高考试题
    • 13.1 中考试题
    • 13.2 高考试题
  • 14 数字图书
    • 14.1 鲁迅
    • 14.2 《朝花夕拾》
    • 14.3 拓展阅读
作品赏析




   

后记一般附在书籍最后,用来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追述创作经历,或者对全书进行补充说明,一般篇幅较短。

鲁迅的这篇《后记》不仅篇幅长,而且竟然花费了几乎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创作。可见这篇文章并非随意写成的闲笔,而是经历了一番推敲。

在写作风格上,这篇后记与前面的单篇正文迥然相异。前面诸篇文章,多是对少年时期人与事的散文化的私人回忆,其中融入了一些杂文式的批评。而这篇后记,则有浓厚的学术气息。

在开篇,鲁迅首先就考证了自己在《二十四孝图》中所使用的词语“马虎子”。他给自己做了订正:马虎子,应做麻胡子,现在知道错了。大胆指出自己的错误,这是勇敢。在承认错误的过程中,引用了《开河记》《资暇集》《魏志》三处古文资料,可见,鲁迅对作品的要求很是严谨。

这篇《后记》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附上了丰富的插图,所有的议论皆是围绕插图而作,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图志。

我们知道,鲁迅小时候是喜爱图画的,他迷恋绘图的山海经,对于叔祖书房里的草木鸟兽的图画念念不忘,还曾用荆川纸蒙在《荡寇志》《西游记》绣像上描画,后来还卖给同窗换了钱,成年后的鲁迅仍旧热心美术,他不仅收藏了大量画册,还曾推崇介绍过德国珂勒惠支的版刻图画。鲁迅对于图画有天生的敏锐,由此,用图文配合的方法做后记,也并不奇怪了。

按照鲁迅自己的说法,《朝花夕拾》的《后记》,原本只是想找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不料变成一面比较剪贴一面发议论。

鲁迅对图画资料的占有是很充分的:譬如鲁迅所热爱的鬼物,活无常的形象。鲁迅就请她的学生常维钧和川岛帮忙收罗了多种版本的《玉历钞传警世》和《玉历至宝钞》:有北京龙光斋本、天津思过斋本、南京李光明庄本、杭州玛瑙经房本等十几个版本,将多个画像剪贴拼合在一起,来比较自己记忆中无常的模样。但鲁迅并非只是资料的搬运工,在一番比较之后,他也有自己的决断:《玉历》的思想很粗浅,因此不足为信。鲁迅冷冷地讥讽道:“(他们)于阴间的事情其实也不甚了然。”乡民们表演目连戏、迎神赛会,其中无常的形象“大背经典”。这些《玉历》经典本身也是随心所欲、各不相同的,所以违背了又如何呢?民间的无常形象自有它的合情合理之处。

除了无常,后记的图,主要围绕的篇目是《二十四孝图》。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锋芒毕露地抨击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残忍,在后记中,鲁迅借助具体的插图的对比,继续展开述评。

鲁迅先是质疑了《百孝图》的可信度,指出其信口胡诌,纰漏百出。鲁迅举了木兰从军的例子,《百孝图》注明的出处是《隋史》,然而这样的书名现今是没有的。而《隋书》中又没有记载花木兰的故事。因此《百孝图》道听途书,毫无严谨性可言。

接着,鲁迅对《百孝图》的命运进行了揶揄。民国9年上海,《百孝图》翻印时被改了名字,叫做《男女百孝图全传》,以男女二字冠首,增加了色情气息。而《百孝图》的初衷则是要劝世人,重孝轻色。鲁迅笔锋一转,指出国民性中的“好色”成分。“我们中国人即使对于‘百行之先’,我敢说,也未必就不想到男女上去的。”意思是,民众会将百行之先——“孝道”与男女之事相互联系,进行绵密的研究。

鲁迅举了“曹娥投江”的例子,这是个“孝女”的故事: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自己也淹死了,最终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这本来是封建卫道士要宣扬赞颂的孝行,可是,就被指出,“抱”这个动作,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于是只能背对背,背负着。于是,这也难为了许多画师:要么画成背对背,要么让曹娥在江边哭泣。孝道的生存也是如此艰难的。鲁迅愤怒地之言:“好!在礼仪之邦里,连一个年幼——呜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父亲一同浮出,也有这么艰难!”

杨义在《鲁迅作品精华》中说:“《朝花夕拾》的《后记》是鲁迅用乾嘉考据的方式所进行的图像研究,并特意指出,将图画考证用于民俗信仰,也是鲁迅的发明。”这是鲁迅的独创,鲁迅一番考据,是新瓶装旧酒,其目的还是在于社会批判、国民性改造,这是我们所熟悉的鲁迅式的一以贯之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