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概述
    • 1.1 课前阅读
    • 1.2 作品赏析
    • 1.3 课后检测
  • 2 狗·猫·鼠
    • 2.1 课前阅读
    • 2.2 作品赏析
    • 2.3 课后检测
  • 3 阿长与《山海经》
    • 3.1 课前阅读
    • 3.2 作品赏析
    • 3.3 课后检测
  • 4 二十四孝图
    • 4.1 课前阅读
    • 4.2 作品赏析
    • 4.3 课后检测
  • 5 五猖会
    • 5.1 课前阅读
    • 5.2 作品赏析
    • 5.3 课后检测
  • 6 无常
    • 6.1 课前阅读
    • 6.2 作品赏析
    • 6.3 课后检测
  •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7.1 课前阅读
    • 7.2 作品赏析
    • 7.3 课后检测
  • 8 父亲的病
    • 8.1 课前阅读
    • 8.2 作品赏析
    • 8.3 课后检测
  • 9 琐记
    • 9.1 课前阅读
    • 9.2 作品赏析
    • 9.3 课后检测
  • 10 藤野先生
    • 10.1 课前阅读
    • 10.2 作品赏析
    • 10.3 课后检测
  • 11 范爱农
    • 11.1 课前阅读
    • 11.2 作品赏析
    • 11.3 课后检测
  • 12 后记
    • 12.1 课前阅读
    • 12.2 作品赏析
    • 12.3 课后检测
  • 13 中高考试题
    • 13.1 中考试题
    • 13.2 高考试题
  • 14 数字图书
    • 14.1 鲁迅
    • 14.2 《朝花夕拾》
    • 14.3 拓展阅读
作品赏析





      

乍看“琐记”这个二字,是一些琐碎之事的合集,无足轻重。但读完全文,我们在诸多琐碎中又能拎起一条线索:这是鲁迅早年在国内辗转求学的经历,是他思想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时期。

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地玩耍,与大自然为伴。

后来启蒙读书,曾经在本家私塾、三味书屋按照科举应试的要求,接受过十一年的传统教育。

鲁迅刻苦用功,曾经在课桌上刻下“早”字,鞭策自己。他聪慧过人,深得先生的喜爱。关于读书,他总结了一套学习口诀,并书写到书签上:“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外出回绍兴时,曾经被本家的叔辈拉去参加过科举县试,一次便考中了,而且名次较高,取得了复试的资格。

可见科举、传统教育,对于鲁迅并非是什么难事。

此外,周家是书香门第,对于教育后代有严格的祖训,在《五猖会》中我们知道,周家所用的开蒙书,就和普通人家不同。鲁迅是长子长孙,他的成长更是汇集了整个家族的目光。按照周家的传统,子孙的正路当然是读书-应试-中举-做官。

可是,鲁迅却拒绝了科举之路,毅然决然带着母亲准备的八元川资,往新式学堂去求学了。《呐喊自序》中说,这是:“走异路,逃异地”,所谓“异路”,就是不同于三台门周家传统科举的道路,所谓“异地”,就是南京。

鲁迅自己回忆:“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可见学洋务是一件丢人的事情。鲁迅的本家叔祖在南京水师学堂,他认为周家后人学洋学堂,有失身份,所以将鲁迅的名字由周豫才改为周树人,视作一种隐姓埋名。

可见,鲁迅去南京上洋学堂,这个举动,承受了来自社会、家族的巨大压力。

我们不禁要发问:为什么鲁迅一定要走一条“异路”,去南京上“洋学堂”呢?

在文中,鲁迅回忆了离开故乡的导火索:与衍太太之间不愉快的经历。在《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一文中,衍太太首次登场,就是她催促我在父亲临终前大叫,致使我抱憾终身。此外,这个人物,品行不端:教唆孩子们做坏事:吃水缸里的冰凌、看黄色图书、鼓动孩子玩“打旋子”游戏。她建议鲁迅偷母亲的东西换钱,并且制造流言,致使鲁迅如同掉在冷水里,无法面对家人。于是做出了“走罢”的决定,鲁迅说:“S城人的脸早已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表面看来,鲁迅的出走,罪魁祸首就是这位害人精“衍太太”。但由衍太太,鲁迅迁怒于S城所有人,一瞬间看穿了他们的内在心肝。这并不合理。而且周作人就指出,父亲去世时,并没有这位衍太太在场。可见衍太太,并非是某一个衍太太,而是S城丑恶人性的艺术符号。鲁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在这途中,“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他曾经寄人篱下,被称为“乞食者”,在为父亲治病期间,他往来于当铺和学堂之间,受到人们指指点点,父亲亡故后,鲁迅在房屋分配一事上,感受到本家亲戚的欺压。这些事情,让他对故乡的世态炎凉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看清了S城人的心肝,看清了那些道貌岸然者的丑恶嘴脸,走上反叛的道路。

    1898年5月,鲁迅考入雷电学堂。这所学堂由洋务派创办,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海洋科学技术,中体西用,又叫海军军官学校、江南水师学堂。由于鲁迅之前读的是私塾,没有接触过新学科,所以入学成绩不好,被分在 “轮机班”。轮机班的学生不但将来要从事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而且在学堂里也受到歧视。

鲁迅到新式学堂来求学,就是因为对封建传统、科举教育感到失望。希望“寻求别样的人们”,看到与S城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可是他在雷电学堂却感到深深的失望。

一者,雷电学堂中有森严的等级。

等级思想是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封建压迫的精神依据。雷电学堂号称是新文化,但校园中却不见西方文明的自由平等,还是旧有的一套。不仅桌椅板凳的配置按照等级不同有所区分,而且高年级的学生盛气凌人,那副螃蟹一样横行霸道的做派,和中国的旧官僚并没有什么本质分别。

二者,雷电学堂中有不合理的教育理念。

雷电学堂秉承洋务运动的思想,中西结合,这里教授英文,也有汉文课。汉文课的内容,仍旧是灌输“颍叔考可谓纯孝也已矣”之类迂腐的旧思想。最不合理的是:水师学堂中竟然没有水。学校原本有一个游泳池,后来淹死两个学生后被填平。还在上面盖了一所关帝庙,每年七月十五请一群和尚来做法事:念咒语,超度亡灵。如此迷信的场景,竟然发生在这样一个新式学堂中,真是无比讽刺。鲁迅用“乌烟瘴气”形容它并不为过。

鲁迅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便离开了。

鲁迅在1899年1月考入矿路学堂,编在矿路班,主要学习开矿。在这里的三年,鲁迅学习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科目,最终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

在这里,他的知识面大大拓宽了,眼界也变得开阔。在《呐喊自序》里,他写道:“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是具有维新思想的俞明震。他不仅自己带头看《时务报》,还大力介绍新报刊。鲁迅多年后还尊称其为“俞师”。在他的推动下,看新书的风气在矿路学堂流行起来。鲁迅深受影响,他常常去书店买书,为了心仪的图书,甚至将所得的金牌也变卖了。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在文中,他回忆着那时的场景:“一有空闲 ,就照例吃侉(kuǎ)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他对看新书的畅快感受记忆犹新:“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在这个时期,鲁迅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想的洗礼。他更加坚定地相信:进步的思想终将取代腐朽的观念。

矿路学堂本是培养开矿的专家,可是办校方竟然 “连煤矿在哪里也不甚了然”,于是陷入经费紧张,不得不将学校裁撤。鲁迅讽刺并凄凉地写道:“所得的煤只能供两架抽水机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来抽水,结一笔两清的账。”这样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呢?

鲁迅现身说法总结自己在国内洋学堂的所得:“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奖,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吗?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于是只好用《长恨歌》里的话来自嘲: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在南京的四年时光在鲁迅的一生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期,一方面,他看到中国洋务学堂“换汤不换药”、“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办学弊病,一方面,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启蒙。这些经历,为后来改造国民性、进行反封建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