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概述
    • 1.1 课前阅读
    • 1.2 作品赏析
    • 1.3 课后检测
  • 2 狗·猫·鼠
    • 2.1 课前阅读
    • 2.2 作品赏析
    • 2.3 课后检测
  • 3 阿长与《山海经》
    • 3.1 课前阅读
    • 3.2 作品赏析
    • 3.3 课后检测
  • 4 二十四孝图
    • 4.1 课前阅读
    • 4.2 作品赏析
    • 4.3 课后检测
  • 5 五猖会
    • 5.1 课前阅读
    • 5.2 作品赏析
    • 5.3 课后检测
  • 6 无常
    • 6.1 课前阅读
    • 6.2 作品赏析
    • 6.3 课后检测
  •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7.1 课前阅读
    • 7.2 作品赏析
    • 7.3 课后检测
  • 8 父亲的病
    • 8.1 课前阅读
    • 8.2 作品赏析
    • 8.3 课后检测
  • 9 琐记
    • 9.1 课前阅读
    • 9.2 作品赏析
    • 9.3 课后检测
  • 10 藤野先生
    • 10.1 课前阅读
    • 10.2 作品赏析
    • 10.3 课后检测
  • 11 范爱农
    • 11.1 课前阅读
    • 11.2 作品赏析
    • 11.3 课后检测
  • 12 后记
    • 12.1 课前阅读
    • 12.2 作品赏析
    • 12.3 课后检测
  • 13 中高考试题
    • 13.1 中考试题
    • 13.2 高考试题
  • 14 数字图书
    • 14.1 鲁迅
    • 14.2 《朝花夕拾》
    • 14.3 拓展阅读
作品赏析






鲁迅是从五四一路走来的斗士。五四的旗帜是“科学”“民主”。科学就是反对迷信、批判鬼神观念的。鲁迅笔下的人物祥林嫂正是被:“人死后有没有鬼魂”这个问题所折磨,最终在精神上彻底垮下。这样一个鲁迅难道不应该像孔子一样,“不语怪力乱神”的吗?

我们知道,鲁迅从小就喜欢《山海经》这样的神话书,还喜欢: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鬼怪故事。

成年的鲁迅仍然对鬼神充满兴趣,喜欢把鬼神作为写作对象。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中总结道:“人、神、鬼在鲁迅的艺术世界里共存。”在小说《故事新编》里,鲁迅改写了“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传统神话故事。但在神鬼二者中,鲁迅更喜欢写与鬼有关的话题。在《药》中,鲁迅对坟地进行了令人胆寒的描写,在《明天》中又围绕“棺材”大做文章。在他的作品中出场的鬼实在太多,阎罗王、小鬼卒、怨鬼、故鬼、新鬼,如数家珍。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为“无常鬼”专门创作了一篇文章。可以看出,鲁迅非常偏爱无常鬼,他将无常的样子写得活泼可爱、色彩鲜明。还在《后记》中,不厌其烦地搜集不同版本的无常画像,再三比较考证,并且亲自动手画了无常的插图。

一面是高举科学大旗,批判鬼神观念给人带来的毒害,一面自己又写鬼神文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鲁迅为什么非要写无常鬼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看看鲁迅笔下的无常鬼,究竟是怎样的?

先看无常鬼的模样如何?

文中有四处写到无常鬼的样貌。第一处是在迎神赛会上,“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无常鬼的雪白,使他在众鬼中脱颖而出。既然无常鬼这么漂亮,人们为什么又紧张起来呢?

第二处写无常鬼,是在城隍庙大殿后面的阴司间,活无常一手拿着铁索,这是最令人紧张的,铁索是用来勾魂的,象征着死亡。无常鬼到底应该拿什么道具,是铁索还是扇子呢?

第三处写无常鬼,是做考据:繁本的《玉历钞传》上,对活无常的打扮做了详细介绍。身穿凶服,束草绳,穿草鞋,挂纸锭,手拿芭蕉扇、铁索、算盘……头上写着“一见有喜”“你也来了”,相当复杂,不过鲁迅说:在庙里泥塑的,在书上墨印的模样上看不出他的可爱,最好是看戏,而且必须看大戏或者目连戏。

第四处,正是写戏台上的无常“他出来了,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不拿铁索、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哭。”这一段写得很富有画面感,尤其颜色鲜艳明丽:雪白的身体,红红的嘴唇,黑黑的眉毛。

至此,我们大概了解了无常鬼的样子和工作:首先,它有漂亮不俗的外表,颜色雪白,与众不同。铁索和算盘,是代表性的道具,说明他的工作一是勾魂摄魄,用铁索把魂魄套住,算盘,表明秉公执法。对于死亡这样的大事,他很诙谐:“你也来了”,好像大家在菜市场见面的时候相互问好,很家常。“一见有喜”更有颠覆性。死亡使人容易联想到恐惧、哭泣,可是无常却在身上贴了一句吉祥话。老百姓对于死亡的态度如此平和。

无常鬼的出场很有意思。

要打108个嗝,放108个屁。在我们的印象中,神仙鬼怪都是不需要吃东西的,个别时候吃一颗仙丹、蟠桃,都是为了增加法力,怎么会打嗝放屁呢?而且即使打嗝放屁也要悄悄进行,不能让人听见,毕竟神仙鬼怪又都是有身份的体面人,怎么能有这么粗俗的举动。但无常不仅打嗝放屁,还要108个这么多。这一下子就把人和鬼神的间隔打破了。

不仅如此,无常鬼还有家眷妻小。无常的老婆长得什么样子呢?“一个漂亮的女人,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他无常嫂”,虽然漂亮,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七仙女,而是“有些村妇样”,这是符合老百姓的审美趣味的,也许就像他们身边的“村花”。原来,无常鬼也有七情六欲,和大家一样,喜欢漂亮的村妇。无常也有儿女,也有天伦之乐,“无常少爷”叫做“阿领”,模样虽然酷似无常鬼,但他是无常嫂和前夫所生的孩子。可见无常嫂还经历了改嫁的人生波折。无常所在的家庭,和千万个普通家庭一样,有些趣事、有些历史、有点家常琐碎,有天伦之乐,并不尽善尽美。

不仅如此,无常鬼还有在人间的亲戚。在《目连戏》的唱词中,“大王出了牌票,叫我去拿隔壁的癞子,问了起来呢,原来是我堂房的阿侄。”

无常是鬼,又在阎王爷那里当差,照例说应当和人间格格不入的。但是他和老百姓是没有距离的,是非常平民化的。以至于,人们敢于同他称兄道弟,把他的老婆称为“嫂子”,还和他开玩笑:做了酒菜送他,却不给他吃,要特意逗一逗他。人见了大部分的鬼神,要很庄重的烧香、跪拜、磕头,求得保佑。但是对无常鬼,人们却乐于和他亲近,把他视作平辈、朋友。

鲁迅曾经评价中国著名鬼怪小说《聊斋志异》:他说,聊斋志异这类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无常”。

人们喜欢无常,并不单单因为他平民化。还有一条更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再看无常的出场:“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没落的凝望中,他出来了”,无常的出场,意味着恶人的没落。人们怀着“善恶有报”的朴素愿望,期待人间出现一个秉公执法的使者,来清算恶人,将他的魂魄勾去,为受欺压的老百姓伸张正义。在目连戏中,无常有一段议论:“堪叹你官迷心窍,得高望高……堪叹你财迷心窍,见财忙捞……堪叹你自称高才,不务正道……堪叹你自负风骚,纨绔年少,一旦无常到,看你再逍遥。”无论是哪一种恶人,一旦无常来了,他就无法继续逍遥。

在阳间,维持公理是无比困难的。在现实生活中,恰恰是奸人当道,所谓的“正人君子”四处散播流言,军政府镇压革命青年的流血事件也层出不穷。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委婉地寄托在阴间。

无常鬼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哪怕你拜相封侯,哪怕你皇亲国戚,哪怕你高楼大厦,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三头六臂,我就一锁吊了就走”。目连戏中的无常连唱了五个“哪怕”,鲁迅只选了“铜墙铁壁”,“皇亲国戚”最典型的两句。在旧社会,等级森严,官府是铜墙铁壁,老百姓进不去;皇亲国戚,更是高高在上,百姓受到他们的欺压是很正常的。鲁迅借愚人的口说出说真理:“公证的裁判在阴间”。无常手里就拿着大算盘呢。他要主持公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过,谁也不偏袒。正如鲁迅在原文所说的那样:“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怨得伸,有罪得罚。”

 

除了铁面无私。无常鬼还很富有同情心。有一次,无常鬼受阎王差遣,到阳间拿人,发现死者无辜被庸医治死,阿嫂又实在哭得伤心,不由得软下心肠,擅自决定“放阳半刻”,也就是让他多活半点钟,让死者与亲人多团聚一会,自己却因此挨了阎王的四十大板。这是个多么有“人情味”的故事呀:同情无辜,同情弱者,这本是人之常情。在鲁迅的眼中,在中国,在阳间,最不缺乏麻木的“看客”,人与人之间充斥着隔膜、势利、争斗。无常的善良、人情味,就很值得珍惜。

鲁迅在文中画龙点睛地对无常进行了总结。无常鬼的特点有二:第一个是“鬼而人”无常虽然是鬼,但是他更有人性的一面,善良可亲;第二个是“理而情”,虽然讲究铁面无私的“理”,但是也有人情味。无常这个形象是“鬼后有人,理中含情”的。

这个“无常鬼”到底是哪里来的呢?鲁迅在文中,经过一番考证,发现小乘佛教的经典里面并没有这个勾魂的使者。“无常”二字,来源于“人生无常”这句佛语。“无常”的本义是:世间万物无不在变异毁灭之中,由此引申出死亡的意思来。中国人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无常”二字形象化了,变成了一个具体的、有形的无常鬼。周作人说:“我们听人说鬼,等于听其谈心”。人们塑造无常,不是凭空而来的。在无常鬼身上,处处是对人世间的现实摹写,处处体现了人世间渴望公平正义的朴素愿望。

我们看鲁迅写鬼,也等于听鲁迅谈心。鲁迅笔下的无常,具有美好的、理想的品性,鲁迅晚年在《门外文谈》中再一次提起无常,赞叹道:“何等有人情,何等知错,何等守法,又何等果决”。可是这样的品性并不属于人间,而是属于鬼的。无常身上不仅寄托了老百姓的愿望,其中,也寄托了鲁迅对于人性的愿望。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鲁迅为什么要写鬼神?我们前面引过钱理群先生的半句话:“人、神、鬼在鲁迅的艺术世界里共存。”后面还有半句:“这个事实本身即表明鲁迅对于人生社会的一种独特把握。”写鬼神并不是迷信,是借鬼神的力量,来揭示人间万象,来透视民族的精神状态。正如鲁迅本人在《<何典>题记》中所说:谈鬼物正像人间。我们读鲁迅的这类作品,要不忘人间,要从鬼影中看出人性来。

在《无常》中,阴间的美好,映衬着阳间的丑恶;现实世界乌烟瘴气还不如阴曹地府来得公平正义;阳间的“正人君子”冷漠残酷,还不如一个阴间的勾魂使者温情亲切正直善良。即使是写子虚乌有的鬼神,鲁迅对现实人生批判、思考仍旧是深刻的。鲁迅将对人的塑造,投射到鬼神身上,从而曲折地、艺术地呈现,这是一种独特的创造。

在文中,无常四次出场,迎神赛会、东岳庙、《玉历钞传》、目连戏,仔细看来,四处出场,无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可爱的、可怖的、洒脱的、冤苦的。在目连戏中,无常出场时候,脸上的表情又哭又笑。本文贯穿着许多具有矛盾的概念,鬼和人,理和情,生和死,阴和阳,硬语和谐谈,可怖和可亲。这种双重性、矛盾性是鲁迅作品经常运用的笔法。在《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阿Q在临刑游街时看到的目光是“又钝又锋利”的。子君是一个“沉重的空虚”,使涓生感到“麻木的疼痛”

这种奇妙的艺术构思,出人意料,促人深思。能够帮助读者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