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概述
    • 1.1 课前阅读
    • 1.2 作品赏析
    • 1.3 课后检测
  • 2 狗·猫·鼠
    • 2.1 课前阅读
    • 2.2 作品赏析
    • 2.3 课后检测
  • 3 阿长与《山海经》
    • 3.1 课前阅读
    • 3.2 作品赏析
    • 3.3 课后检测
  • 4 二十四孝图
    • 4.1 课前阅读
    • 4.2 作品赏析
    • 4.3 课后检测
  • 5 五猖会
    • 5.1 课前阅读
    • 5.2 作品赏析
    • 5.3 课后检测
  • 6 无常
    • 6.1 课前阅读
    • 6.2 作品赏析
    • 6.3 课后检测
  •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7.1 课前阅读
    • 7.2 作品赏析
    • 7.3 课后检测
  • 8 父亲的病
    • 8.1 课前阅读
    • 8.2 作品赏析
    • 8.3 课后检测
  • 9 琐记
    • 9.1 课前阅读
    • 9.2 作品赏析
    • 9.3 课后检测
  • 10 藤野先生
    • 10.1 课前阅读
    • 10.2 作品赏析
    • 10.3 课后检测
  • 11 范爱农
    • 11.1 课前阅读
    • 11.2 作品赏析
    • 11.3 课后检测
  • 12 后记
    • 12.1 课前阅读
    • 12.2 作品赏析
    • 12.3 课后检测
  • 13 中高考试题
    • 13.1 中考试题
    • 13.2 高考试题
  • 14 数字图书
    • 14.1 鲁迅
    • 14.2 《朝花夕拾》
    • 14.3 拓展阅读
作品赏析






承上启下

在《狗猫鼠》中长妈妈就已经出场了。隐鼠的死讯就是由她告诉小鲁迅的,并且我们最终知道,原来长妈妈才是杀死隐鼠的真凶。猫倒是被诬告而冤枉的。可是,这引发了少年鲁迅对猫的一生的仇恨。

其实长妈妈对于鲁迅的影响,远不止这一件小事。在《朝花夕拾》中长妈妈出场多次,凡写到故乡家中之事,总有关于长妈妈的镜头。可见长妈妈是与幼年鲁迅频繁接触的人。长妈妈到底是谁呢?

《狗猫鼠》中介绍过,长妈妈是一个一向带领我的女工。在本文,作者进一步解释了,这名女工就是鲁迅的保姆。因此鲁迅叫她 “长妈妈”。可是 “长”字是怎么回事?难道竟然有人姓长吗?原来“长”,是大家一个根据一个人的外形起的绰号,意思是很高大。比如我们今天也会叫谁王麻子、张大头。可是,阿长的外貌却出乎我们的意料。鲁迅说:“她生得黄而矮胖”,矮胖,和“长”形成了矛盾。原来,连这个绰号,都不是属于长妈妈本人的。在周家,先前有一名女工的绰号叫阿长,她的工作由“黄而矮胖”的长妈妈顶替了,连绰号也一并沿用过来。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些名字还颇有讲究。父母为了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翻烂了字典,用尽了一辈子的学问。有的甚至求神问卜,要用名字来弥补五行的失衡。这些夸张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古人的名字不可以随便称呼,成年之后要取表字,如果是文人雅士还有一大堆称号。这说明,一个正常人,对于自己的名字应当是非常重视的。

可是,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周家人并不觉得这样称呼有什么问题,长妈妈自己也默默接受了这个称呼。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的自我、是他的个性,失去了姓名权而能够习以为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人物被漠视的可悲,最可悲的是小人物自己对此浑然不觉。

这种例子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呈现,“祥林嫂”“单四嫂子”“杨二嫂”。从这些名字,我们只能知道她所嫁丈夫的姓氏,而无法知道她们真正的名字是什么。其中“祥林嫂”在改嫁给贺老六之后,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照理,她的称呼应该变成“贺六嫂子”,可是大家还是叫她“祥林嫂”。这些中国底层女性的命运是何其相似的。

鲁迅交代长妈妈姓名的时候,还很严谨地告诉我们:他对长妈妈的称呼是有变化的。我平时叫她“阿妈”,憎恶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可见,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一些波折,时而亲密,时而憎恶。

在小鲁迅的眼中,长妈妈“不大值得佩服”。首先,她有背地里说长道短的毛病。鲁迅用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图画:阿长在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的时候配合着动作“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些搬弄是非“嚼闲话”的行为,激起不必要的矛盾,频频制造家中的风波。

不独这一点,她的保姆工作也做得并不称职。夏天夜里,她的睡相非常难看,摊开手脚,摆出一个大字,占满了床铺,挤得鲁迅蜷缩在席子的一角,没有翻身的余地。经过鲁迅母亲的提醒,她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将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脖子上。

不仅晚上无法伸展,白天,长妈妈也让鲁迅感到被束缚。男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写了自己的许多顽皮举动: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抛到梁家、站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可是长妈妈不许他走动、不许拔草、翻石头,动不动就要将他的行踪报告给鲁迅的妈妈。

不仅出去玩,受到许多限制,生活中也有许多限制。比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掉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吃下去;晒裤子的竹竿底下万不可钻过去……

这些副词的使用,让长妈妈所说的道理,斩钉截铁、郑重其事,带有一种不可商量的意味。

其中,有一件古怪的仪式让小鲁迅记忆深刻。新年,小孩子盼望的是用压岁钱去买刀枪、泥人之类的小玩具,可是长妈妈来给小鲁迅立了一大堆规矩。

这些仪式有:早晨起来第一句话必须先说“恭喜恭喜”,之后再吃一点福桔,这样就会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可是,偏偏小鲁迅一觉醒来忘记了长妈妈的叮嘱,长妈妈立刻伸出胳膊一把将他按住,惶急地摇着他的肩。当鲁迅终于说出恭喜之后,将冰冷的东西塞进鲁迅嘴里。让鲁迅大吃一惊

这对于儿童的内心就是天真单纯的,不像成年人那样会逢场作戏,少年鲁迅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辟头的磨难”

孩子心灵的另一个特点是易变的、是不计前嫌的。不久,一件事情就一百八十度扭转了鲁迅对长妈妈的看法。长妈妈是怎样逆袭的呢?

原来长妈妈讲了一个“长毛”的故事。长毛,说的是“太平天国起义”,他们反抗满清剃发规定,自行蓄发,因此被叫做“长毛”。在长妈妈的故事里,这些太平军是恶魔,杀人不眨眼,并且带着“笑嘻嘻”的古怪表情,女人被他们捉去站在城墙上,以阴克阳,对付敌人的大炮。故事漏洞百出、荒诞不经,可是天真的鲁迅就信以为真,对长妈妈有了空前的敬意。

然而,这份敬意很快就就消失了。长妈妈踏死了鲁迅的隐鼠,还将责任推给猫。鲁迅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不仅对长妈妈极严重地诘问,甚至于当面叫她阿长。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阿长是一个庸俗、愚昧的底层妇女,她喜欢传播的是家中鸡毛蒜皮的琐事,以及一些荒诞不经民间传闻。可是这篇文章却叫做《阿长与<山海经>》,这样一个无知的人,怎么会和书本扯上关系呢?原来,长妈妈负责照顾小鲁迅的起居生活。

而绘图《山海经》是小鲁迅渴慕已久的一本书。里面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这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书,,相比枯燥的四书五经,这样的书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小鲁迅“一旦坐下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可见他对《山海经》多么牵肠挂肚。

照理说,鲁迅读书做学问的那些事情,应该是由父亲、老师等,有学问的长辈来过问。小鲁迅原本将得到这本书的希望寄托在学者、读书人身上。可是,远房的叔祖说这本书不知去向,追问别的读书人,也没有得到什么真诚的回答。这样的例子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一个,鲁迅向教书先生请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结果碰了壁。先生不但拒绝回答,脸上还有了怒色。于是鲁迅说:“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所谓不知道,乃是不愿意回答,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按照鲁迅的回忆,寿镜吾先生是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平时很喜欢鲁迅,可是对于他所提出的问题,仍旧表现出很不高兴。这些学者、宿儒,掌握了知识,富有教育的责任,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只要求孩子们好好读四书五经,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关心这之外的东西,是不应该的,所以鲁迅对于《山海经》、怪哉虫之类的提问,自然也就得不到什么真正的回应。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鲁迅对于中国旧式教育的深刻反思。

可是,偏偏是一个最不起眼的阿长打破了这个局面。那一声高叫最传神。“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是多么简单直接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把长妈妈快人快语的爽利的性格表现出来了。“哥儿”是亲密称呼。“我给你买来的”,不是别人,透着一种自豪得意。这里仍旧保持着长妈妈固有的幽默画风,她将《山海经》误读成《三哼经》,也不懂得“绘图版”这样文绉绉的说法,而是直接称之为“有画儿的书”。文章没有交代长妈妈买书的过程,可是我们想一想,长妈妈根本不知道书的真正名字,很可能到处打听,跑了很多家书铺,费了些周折才买到这本宝书。与那些“明明知道,却故意拒绝解答”的学者对比,长妈妈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

《山海经》是鲁迅重要的启蒙读物,对他一生的研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鲁迅的复仇思想,就是受到《山海经》中刑天的影响。这个启蒙,竟然是由一个不大识字的主动保姆帮助完成的。为什么一个保姆会做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因为,长妈妈关心鲁迅,看到鲁迅为了《山海经》四处碰壁,以至于坐立不安、魂牵梦萦的样子,她感到同情、心疼,所以虽然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山海经》,但也要尽自己所能、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愿望。

长妈妈在鲁迅的心中骤然高大,所有的感情聚集在文章最后:“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意思大概是“长妈妈,你安息吧”。这有点宗教祈祷的味道的抒情句,在鲁迅的其他文章中是少见的。“天公、地母”具有民间信仰的意味,有一种乡土气息。鲁迅,并不迷信鬼神,却用这样的语言来总结抒情,可见鲁迅为长妈妈的所唱的这句安魂曲,是特意采用了长妈妈本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这是不能不说是一种体贴:这是对于亲密的保姆的爱,也是对底层不幸者的爱。

一个保姆,鲁迅怎么能与她有那样深厚的感情呢?翻遍鲁迅全集,我们没有找到鲁迅写自己母亲的文章。不过在辞世之前,他曾经对作家冯雪峰说要写一篇母爱的文章,并且说“母爱是伟大的”,可惜还不及写出,就已经病逝。在本文中,长妈妈照顾鲁迅的生活,替代了母亲的功能。我们不难看出,长妈妈和鲁迅的关系很像母子,比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美女蛇的传说。尤其,正月初一早晨吃福桔的镜头,更具有生活气息。长妈妈就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唠唠叨叨,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吉祥幸运,而小鲁迅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天真、逆反。

长妈妈是母爱的化身。

至此,小鲁迅的情感经历了几番跌宕,阿长的形象也经历了先抑后扬,显得变化多姿。

在波折和抑扬当中,读者的内心也随之起伏不定。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是善于设置波澜的,因此他的故事充满戏剧性。而且,在他讲述这些波折的时候,并非是按照一般的回忆录那样,按照时间的线索,平铺直叙,而是有所截取。在长妈妈出场之时,用一个指指点点的特写画面来勾画人物的庸俗面孔,用一本正经地讲述“女阴御敌”的荒谬传闻来说明人物的愚昧,用初一早晨吃福桔来揭示人物,的守旧率真,用买回《山海经》的一声高叫,来说明长妈妈对鲁迅的爱。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有代表性的事件、场景中,把人物的典型特征呈现出来。

以上两种写作技巧,是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借鉴的。

在《狗猫鼠》中鲁迅对御用文人无情的嘲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憎分明的鲁迅。但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很难看到分明的爱恨。作者对长妈妈不耐烦甚至怨恨,可是其中又含有依恋和感激。

长妈妈愚昧无知而淳朴善良,同样的,在三味书屋里教书的寿镜吾先生迂腐守旧而方正质朴。这些故乡的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吃福桔的故事里,礼数规矩是讨人嫌的,可是讲究礼数规矩的目的是善良的。长妈妈的规矩礼数是压抑人性的,可是帮助我在精神上突破了压抑,进入了《山海经》这个自由世界的人也是长妈妈。长妈妈的美与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阿Q正传》中的吴妈、《祝福》之中的祥林嫂与长妈妈身份类似。他们都是不幸的底层妇女,受到旧思想的毒害,对于自己的不幸遭遇麻木不仁。可是鲁迅却唯独热情地讴歌长妈妈,文中的批判一律带着调侃和温情。这其中当然有感情的因素。可是,如果抛开感情的因素,单从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的角度来看,又能有不同的发现。鲁迅对“国民性”的激烈鞭挞,高峰是在创作《呐喊》的时期。而在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又更加立体、更加深刻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不仅是对立的,还是相互交织的。

鲁迅常常被传统的教科书描绘得过于伟大深沉,让鲁迅背上了许多包袱,好像是一个板起面孔的人。这让我们很容易忽略他有趣的一面。其实,鲁迅是个有名的幽默大师,连被他骂过的夏衍也说,鲁迅幽默得要命。是怎么样一种幽默呢?胡兰成有一个评价: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又很“刁”。这个评价有点非主流,好像严肃的鲁迅先生一下变成调皮鬼了,装呆卖萌,里面又有他的鬼心眼儿。

《朝花夕拾》里,有没这样又呆又刁的幽默呢?长妈妈给鲁迅讲“长毛”故事的时候,鲁迅的视角首先是孩子的,于是就有了装呆卖萌,长妈妈的故事漏洞百出:太平天国的士兵把首领称作大王。从考据的角度来看,是不合历史的。 其次,门房的头可以当做饭来吃,女人一脱裤子大炮就爆炸。这样显而易见的荒谬,长妈妈讲得一本正经,鲁迅故意对其中的疑点视而不见,并且紧随其后,认真地做了一番推敲引申,将缪就缪:“我不怕这一切,因为我不是门房。”其次,还用两个很有分量的词语评价长妈妈,“伟大的神力”“崇高的敬意。”

这两个词语平常是用在庄重的大场合、重要的大人物身上的,可是这里却用来形容胡说八道的长妈妈。

这大概就是鲁迅的 “呆头呆脑”,好像很傻气,故意一本正经,轻易相信荒谬的故事,一步步把荒谬深入化,又用了一串不恰当的隆重的词语,把荒谬夸大化,构成了一种反语。鲁迅有意拉开了正经和荒诞的距离,文本的喜剧性也随之加强。原来,胡兰成所说的鲁迅的“刁”,其实是对他高超的幽默技巧的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