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概述
    • 1.1 课前阅读
    • 1.2 作品赏析
    • 1.3 课后检测
  • 2 狗·猫·鼠
    • 2.1 课前阅读
    • 2.2 作品赏析
    • 2.3 课后检测
  • 3 阿长与《山海经》
    • 3.1 课前阅读
    • 3.2 作品赏析
    • 3.3 课后检测
  • 4 二十四孝图
    • 4.1 课前阅读
    • 4.2 作品赏析
    • 4.3 课后检测
  • 5 五猖会
    • 5.1 课前阅读
    • 5.2 作品赏析
    • 5.3 课后检测
  • 6 无常
    • 6.1 课前阅读
    • 6.2 作品赏析
    • 6.3 课后检测
  •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7.1 课前阅读
    • 7.2 作品赏析
    • 7.3 课后检测
  • 8 父亲的病
    • 8.1 课前阅读
    • 8.2 作品赏析
    • 8.3 课后检测
  • 9 琐记
    • 9.1 课前阅读
    • 9.2 作品赏析
    • 9.3 课后检测
  • 10 藤野先生
    • 10.1 课前阅读
    • 10.2 作品赏析
    • 10.3 课后检测
  • 11 范爱农
    • 11.1 课前阅读
    • 11.2 作品赏析
    • 11.3 课后检测
  • 12 后记
    • 12.1 课前阅读
    • 12.2 作品赏析
    • 12.3 课后检测
  • 13 中高考试题
    • 13.1 中考试题
    • 13.2 高考试题
  • 14 数字图书
    • 14.1 鲁迅
    • 14.2 《朝花夕拾》
    • 14.3 拓展阅读
作品赏析






从题目来看,狗猫鼠是三种不同的小动物,大致依照原文的写作顺序而先后排列。其中的核心则是关于鲁迅对猫的仇恨。在详写与猫的恩怨是非之前,文章先写了狗。

这些小动物,并不是闲来无事打发时光的玩物。文章开篇先点出当时的一场论战风波:鲁迅此时与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笔战方酣。《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讽刺军政府的御用文人是“落水狗”“叭儿狗”,并呼吁大家痛打落水狗。在另一篇《兔和猫》中说起自己仇猫。于是论敌利用这两篇文章攻击鲁迅,逻辑是这样的:通常,仇猫的应该是狗,鲁迅承认自己仇猫,所以鲁迅就是狗,狗竟然还要呼吁 “痛打落水狗”。按照鲁迅的脾气,论敌发出挑衅,鲁迅自然要应战。表面上,鲁迅借覃哈特博士《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一书认认真真做起了一番考据:狗受到其他动物的委托,依照“驼背”这个特点去寻找象,猫弓起背来,于是狗指猫为象,受到大家的嘲笑,这样一来,狗就迁怒于猫,狗仇猫由此而来。鲁迅先生讲这个趣味的故事,紧接着将猫狗的矛盾,归结于狗的“没眼力”,  由此,反击一笔,讽刺这些名教授们才是没眼力的狗,而闹了笑话。

在谈狗的部分,鲁迅用“名人”、“名教授”、“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这些称谓来称呼论敌——现代评论派。这些称谓取自论敌自己的文章,比如“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是徐志摩对陈西滢的尊称,“名人名教授”是陈西滢的言论。然而事实上,在鲁迅的眼中,这些所谓的“名人名教授”“前辈”们恰恰是最为丑恶的:他们支持黑暗的军阀政府,支持镇压革命。他们分明是阿谀奉承御用文人,却被称为“名人”“名教授”。这样就构成一种有力的反语、暗讽。鲁迅在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就批评过这些御用文人:“它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因此也就为阔人、太监、太太小姐们所钟爱。”可见,无论是狗还是猫,总而言之,是阿谀而且丑恶的。

狗、猫、鼠三者中,猫是上文“落水狗”的另一个化身,而且是作为邪恶的典型出现的。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甚得宠。在民间,十二生肖有狗、鼠但没有猫,在“猫鬼”的故事里,猫还有谋财害命的劣迹。在史书《新唐书·李义传》中,有一个“笑里藏刀”的反面人物,被时人称为“人猫”,可见,猫在中国古代就是个阴险的两面派的代名词。鲁迅续接了这个审美的传统。将猫的形象与御用文人的丑恶形象相联系。

鲁迅义正言辞地宣告了他仇猫的几大原因。

其一,恃强凌弱。“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这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鲁迅点出,猫折磨雀鼠,是一种倚强凌弱。军阀政府镇压手无寸铁的学生,也是倚强凌弱,而御用文人却站在军政府一边,为之摇旗呐喊,而并不同情受害的学生,性情与猫类似。

其二,谄媚。“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猫虽然残忍凶狠,常常捕食雀鼠是,是和狮虎一样的凶手。但是一扭脸,却常常做出谄媚状。这里,猫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分明的。现代派文人,对于青年学生异常凶狠,但是对于军阀政府却媚态十足。

其三,聒噪的奇谈怪论。“他(猫)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这也是指向了现代评论派,叫嚷嚷,将那些奇谈怪论强加于无辜的人。这不就像猫配合时发出嗥叫那样“不知羞耻”吗。

这大半篇幅的议论,表面上在做自我剖析,归纳仇猫的原因,其实笔锋早已经指向了对黑暗丑陋力量的批判。倘若这样一直写下去,文章的体裁就成了杂文。然而这终究还是旧事重提,还是回忆文章,于是鲁迅收住关于仇猫的议论,牵出一件关于小隐鼠的有趣味的往事。

不过,在讲故事之前,鲁迅特意将老鼠进行了分类,坏老鼠和他喜欢的小隐鼠是不同的。鲁迅说这些坏老鼠,啮破箱柜,偷吃东西,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比名人教授还要轩昂。这里的老鼠做了坏事,却还要叫上蹿下跳,聒噪地叫嚷,轩昂着大摇大摆,故作姿态。可见,与上文的狗、猫是一样的卑鄙无耻。这种以动物来比喻人的手法,在鲁迅的笔下是经常出现的,比如鲁迅曾经自比“老虎”,将具有奴性的知识分子说成是“挂着铃铎的山羊”。这种手法,既是直观形象,又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具有曲折迂回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回忆了自己从小就喜爱隐鼠。熬夜等待隐鼠的婚礼,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好奇。后来,鲁迅意外得到一只隐鼠养作宠物,这是富有戏剧性的:在隐鼠在遭到天敌蛇的攻击后,奄奄一息,然而经过一番救治照顾,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于是,这只小隐鼠和小鲁迅就成了亲密的朋友。隐鼠沿着人的腿爬上桌面,捡食菜渣,舔食碗沿,吃掉砚台上的墨汁。这些都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小隐鼠活泼可爱,可是却是一个弱者,它先遭到蛇的攻击、好不容易活下来,最终还是无缘无故地,被夺去了生命。少年鲁迅充满正义感、富于同情心。当他从长妈妈口中得知隐鼠被猫吃掉的消息,不由得恨透了恃强凌弱的坏猫,于是他在心中燃起了向坏猫复仇的念头:“当我失掉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本来猫吃鼠,这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鲁迅竟然大为愤怒,表示要“复仇”。文章的后面还提到了鲁迅与猫旧隙夹新嫌,对猫使出“更辣的手段”。这愤怒与辣手,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其实,如果我们熟悉鲁迅的其他作品,就可以发现,对鲁迅虽然一向冷峻,但笔锋一触及小隐鼠、小兔子、小鸭子这些弱小雏幼的动物,就会从笔尖流露出着无穷无尽的温情、爱意。比如:在《兔和猫》中,对兔子的描写“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的时候安心了。”当乌鸦逼近的时候:“他们便弓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砉(花)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这些小动物充满活力,代表着美好的生命。我们从他的有声有色的语言中就可以体会到,写作者对于这些小动物的怜爱。鲁迅一向关注底层的生命、同情弱小,连一只小小的苍蝇被蝇虎捉住后发出的“吱吱”挣扎声,都会引发他的思考。当无辜美好的生命受到无端吞噬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格外的痛心。

鲁迅式的复仇,是由怜悯弱小作为基础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同时,鲁迅不无悲哀地发现,当美好生命受到侮辱损害的时候,中国人常常是麻木冷血、“善于忘却”的。在《兔和猫》中,两只兔子惨遭大黑猫杀害,这是一个悲剧。可是当幸存的小兔子长大了,大家又都高兴了。灾难轻易地被忘却。既然,兔子的死去可以被轻易的忘却,人的悲剧也一样,可以被漠视。鲁迅早年在从事中国小说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中缺少反抗之声,常常以皆大欢喜掩盖矛盾冲突。这大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忠恕之道”有关。可是,这无形之中,就姑息纵容了恶势力。鲁迅呼喊着,“复仇”,这其实是要唤醒中国人麻木的灵魂,呼吁对黑暗势力的彻底反抗。就像他在杂文《死》中所说的那样:“一个都不宽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的复仇又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对国民性的认识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启蒙。日本学者增田涉说:“我认为他对现实的中国和中国人是辛辣的,有时甚至于是恶骂的笔锋,实际上是他对本国和本国人民热烈的爱的一种变形。”在鲁迅的复仇中,有浓烈的恨,同时也有深沉的爱。鲁迅的爱恨常常是交织着的,这是鲁迅特有的情感哲学。他在《华盖集·杂感》中就这样说道:“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爱恨交错纵横,形成一种矛盾的特殊的美学意味。

在三种动物的相关讨论中,“仇猫”是核心。鲁迅的仇猫,具体来说,是对御用文人丑恶行为的影射,这并不是鲁迅的个人恩怨,因为,本质而言,这也是对一切的虚伪丑恶行为、一切黑暗力量的的憎恨,是对人性的反思。

在《狗猫鼠》中,有一段“人禽之辨”,更为直接地点出了他的人性反思:“在动物界,……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这里虫蛆虽然不干净,猛兽虽然凶残,但是并不自鸣清高,标榜自己的公理正义。而当时的现代派御用文人也是“不干净的”“凶残的”,而是他们却常常把“公理”和“正义”挂在嘴边,用虚伪的面具来掩盖穷凶极恶的面孔。他们虽然是进化了的人,倒还不如虫蛆与猛兽。人类在技术上进步了,道德上却堕落了。

从篇幅上看,这段对往事的追忆在全文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一般来说,回忆散文多侧重描写生活的场景场面,人物的音容笑貌,具体的情节细节的描述。倘若从一般回忆文章的角度来看,结构不甚合理,前面的引文实在太长,显得头重脚轻主次不分了。其实,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开篇的论战并不是为回忆服务的铺垫,而是回忆反过来为论战服务。那一段段对正人君子的讨伐,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天真无邪的回忆,也是为了解释“仇猫”而服务的。李长之曾经说《朝花夕拾》名为散文其实是杂感。整本书,最符合这个判断的就是《狗猫鼠》。不过鲁迅向来是文体创造的开拓者、实验者。在小说集《呐喊》中,几乎每一篇都有新的形式。

茅盾就曾经称赞他:“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就尝试了将杂文与回忆性散文相互结合的新写法:以议论开头,又以议论结束,中间穿插回忆。

这种写法对于写作者而言,颇有挑战性。议论部分代表的是中年的鲁迅的所思所想,回忆部分代表的是少年鲁迅的所见所闻。两种视角有很大距离,必须转换自然、衔接顺畅。

文章频繁往返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其中可以看出鲁迅巧妙的布局安排。

鲁迅先从现实入手,以“仇猫”借题发挥,讥讽现代派人士的丑恶嘴脸。接着笔锋一转,由现实回望过去,在这个转换的节点,鲁迅写道:“但是这都是近时的话,再一回忆”,仇猫还可以追溯到童年的趣事。从叙述结构上看,这段话巧妙地起到了过渡作用,让文本顺畅地由现在向过去流淌,今天的我忽而变成了昨天的我。

当我不无悲凉地叙述到隐鼠之死。由叙转议,语调也自然地转回现在:“这确实是先前没有料到的。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但和猫的感情却始终没有融和。到了北京,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手。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这在结构上,很巧妙地照应了开头的“仇猫”,作者想要表达的批判性情感也在看似平和的语调中自然荡漾开了。

鲁迅以现实的姿态与黑暗势力针锋相对,又以温暖的笔致重温儿时的趣味。却能处理得不露痕迹,可见其行文布局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