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变化
妊娠期母体为适应胚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参与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下,孕妇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解剖、生理变化。了解妊娠期母体变化,有助于做好孕期保健,对患器质性疾病的孕妇,应根据其妊娠期发生的变化,为其提供整体化的护理,帮助母儿顺利度过整个妊娠期。
(一)生殖系统
1.子宫
(1)子宫体:妊娠后子宫明显增大变软,早期呈球形且不对称。妊娠12周时,子宫增大均匀并超出盆腔。随着妊娠的进展,至妊娠足月时,宫腔容积可由非孕时的5ml增至约5000ml,子宫大小可由非孕时的(7 ~8)cm×(4~5)cm×(2~3 ) cm增至35cm ×22cm×25cm,子宫重量可由非孕时的约50g增至约1000g,子宫增大主要是子宫肌细胞的肥大,细胞质内含具有收缩活性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临产后子宫收缩的物质基础。子宫动脉由非孕时的屈曲逐渐变直以适应胎盘内绒毛间隙血流量增加的需要,妊娠足月子宫血流量为500 ~ 700ml/min。妊娠晚期的子宫多呈不同程度的右旋状态,这是由盆腔左侧有乙状结肠占据所致。
(2)子宫峡部:即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非孕期长约1cm,妊娠后变软,并逐渐被拉长变薄,扩展为子宫腔的一部分,至临产时长7~10cm,形成子宫下段,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3)子宫颈:妊娠早期因充血、水肿,宫颈外观肥大质软,呈紫蓝色。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黏液分泌增多,形成黏稠的黏液栓,阻挡外来病原体侵袭,保护宫腔不受感染。宫颈鳞柱状上皮交接部外移,出现假性糜烂。
2.卵巢 妊娠期略增大,卵巢内无卵泡发育,排卵停止。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其分泌雌、孕激素以维持妊娠。黄体功能于妊娠10周时由胎盘取代,妊娠12~16周时,黄体开始萎缩。
3.输卵管 妊娠期输卵管伸长,但肌层无明显增厚,黏膜上皮细胞变扁平,黏膜可见蜕膜样改变。
4.外阴、阴道 外阴局部充血,组织松软,皮肤增厚,大小阴唇色素沉着。阴道黏膜着色、增厚、皱襞增多,结缔组织松软,伸展性增加。阴道脱落细胞增多,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糊状。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乳酸含量增加,使阴道内酸度增加,因此不利于致病菌生长,有利于防止感染。
(二)乳房
妊娠早期乳房开始增大,有明显充血,孕妇自觉乳房发胀或有触痛。乳头增大、着色、易勃起,乳晕着色,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小隆起,称为蒙氏结节。多种激素如胎盘分泌的雌、孕激素、胎盘生乳素和垂体催乳激素等,共同参与乳腺发育,为产后泌乳做准备,但妊娠期间并无乳汁分泌,可能与大量分泌的雌、孕激素抑制乳汁生成有关。在妊娠后期,尤其近分娩期,乳头可挤出数滴淡黄色稀薄液体,称为初乳。乳汁正式分泌需在分娩后新生儿吸吮乳头时。
(三)血液循环系统
1.心脏 妊娠后期由于膈肌升高,心脏向左、向前、向上移位,更贴近胸壁,心尖部左移,心浊音界稍扩大。心脏容量从孕早期至孕末期约增加10%,心率增加10~15次/分。由于子宫增大致心脏移位、血流量增加及血流加速使大血管扭曲,多数孕妇心尖区及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Ⅰ~Ⅱ级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产后逐渐消失。
2.血容量和心排出量
(1)血容量:自妊娠6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约增加35%,平均约增加1500ml,维持此水平至分娩。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的增加,使血液稀释,故孕妇易出现生理性贫血。
(2)心排出量:约自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维持至分娩。临产后,特别是第二产程期间,心排出量显著增加。如孕妇合并心脏病,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尤其是第二产程)及产褥期最初3日内(特别是24小时内),心脏负荷较重,故需密切观察病情,严防心力衰竭。
3.血压 妊娠期收缩压无明显变化,舒张压因外周血管扩张、血液稀释而轻度降低,故脉压差稍增大,孕妇血压还受体位影响。
4.静脉压 随着妊娠进展,孕妇盆腔回流至下腔静脉的血量增加,且增大的子宫右旋压迫了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致孕妇下肢、外阴及直肠的静脉压增高,加之妊娠期静脉壁扩张,孕妇易发生痔、外阴及下肢静脉曲张。若孕妇长时间仰卧位,还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搏量降低、血压下降,称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5.血液成分
(1)红细胞:妊娠期骨髓不断产生红细胞。由于血液稀释,血红蛋白值约为110g/L(非孕时约为130g/L),红细胞比容下降。为适应红细胞增生、胎儿成长和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应指导孕妇在妊娠中、晚期补充铁剂,以防缺铁性贫血。
(2)白细胞:从妊娠7~8周开始增加,妊娠30周达高峰,约为10×109/L,有时可达 15×109/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加。
(3)凝血因子:妊娠期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预防产后出血。同时血沉也加快,血小板无明显变化。
(4)血浆蛋白:由于血液稀释,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妊娠中期其值60~65g/L,主要是白蛋白减少,一直维持至分娩。
(四)呼吸系统
1.胸廓改变 妊娠早期胸廓即发生改变,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及横径加宽、周径加大,肋膈角增宽,横膈上升,呼吸时膈肌活动幅度增加。
2.过度通气 妊娠中期肺通气量增加致孕妇过度通气,有利于提供孕妇和胎儿所需的氧气。
3.呼吸改变 妊娠晚期因子宫增大,腹肌活动幅度减小,胸廓活动幅度加大,使孕妇以胸式呼吸为主,但气体交换保持不减。呼吸次数在妊娠期变化不大,不超过20次/分,但呼吸较深。妊娠后期因横膈上抬,平卧后有呼吸困难感,睡眠时稍垫高头部可减轻症状。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故妊娠期应做好预防。
(五)消化系统
1.妊娠早期(停经6周左右),有半数左右的妇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或伴呕吐,以清晨起床时最为明显,还可伴食欲缺乏,喜食酸咸食物,厌油腻,甚至偏食等,称为早孕反应,通常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2.受大量雌激素影响,孕妇牙龈充血、水肿、增厚,晨间刷牙时易引起牙龈出血。孕妇常有唾液增多,有时有流涎。
3.受大量孕激素影响,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使之蠕动减少、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易产生上腹饱胀感。妊娠中、晚期,由于胃部受压及幽门括约肌松弛,胃内酸性内容物可回流至食管下部,产生“灼热感”。肠蠕动减弱,易出现便秘,引起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道平滑肌松弛,易发生胆汁淤积,从而诱发胆囊炎和胆石症。肝功能无明显改变。
(六)泌尿系统
1.妊娠早期,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妊娠12周以后子宫超出盆腔,尿频消失。而到妊娠末期,由于胎先露入盆,孕妇再次出现尿频,甚至腹压稍增加即出现尿液外溢现象。
2.妊娠期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致使孕妇肾脏负担加重。妊娠期肾脏略增大,肾血浆流量(RPF)及肾小球滤过率(GFR)均增加,RPF比非孕时约增加35%,GFR约增加50%,并在整个妊娠期维持高水平。由于GFR增加,而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能力不能相应增加,使部分孕妇饭后可出现生理性糖尿,故应注意与真性糖尿病相鉴别。
3.受大量孕激素影响,泌尿系统平滑肌张力降低,妊娠中、晚期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扩张、增粗,蠕动减弱,尿流缓慢,又因右旋子宫压迫右侧输尿管,导致肾盂积水,故孕妇易患肾盂肾炎,以右侧多见。
(七)内分泌系统
1.垂体 妊娠期腺垂体增大1~2倍,嗜酸细胞肥大、增多,形成“妊娠细胞”。垂体于产后10日左右恢复正常。产后发生出血性休克者,可使增生、肥大的腺垂体缺血、坏死,导致席汉综合征。妊娠黄体和胎盘分泌的大量雌、孕激素共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 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故妊娠期卵巢无卵泡发育成熟,也无排卵。垂体催乳激素(PRL)的分泌从妊娠7周开始增加,至分娩前达高峰,为非孕期的20倍,与其他激素协同作用,促进乳腺发育,为产后泌乳做准备。
2.甲状腺 妊娠期甲状腺增大,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加,但游离的甲状腺素不多,故孕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孕妇及胎儿的TSH均不能通过胎盘,甲状腺功能受个体自身调节。
3.肾上腺皮质 妊娠期肾上腺皮质增厚,醛固酮的分泌比非孕期增多4倍,皮质醇的分泌比非孕期增多3倍,但游离的皮质醇并不多,故孕妇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表现。睾酮的分泌增加,使孕妇阴毛、腋毛增粗。
(八)其他
1.皮肤 妊娠期垂体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增加,使黑色素增加,加上黄体及胎盘分泌大量的雌激素,使孕妇面颊、乳头、乳晕、腹白线、外阴等处出现色素沉着。面颊部位出现呈蝶形分布的褐色斑,称为妊娠斑,可于产后逐渐消退。随着妊娠进展,子宫增大腹壁皮肤张力增大,致使弹力纤维断裂,出现紫色或淡红色不规则平行裂纹,称为妊娠纹。产后变为银白色,持久不退。
2.体重 妊娠13周前体重无明显变化,以后平均每周增加约350g,正常每周不应超过500g。妊娠足月时的体重共约增加12.5kg,包括胎儿、胎盘、羊水、子宫、乳房、血液、组织间液、脂肪沉积等。
3.骨骼、关节及韧带 妊娠期孕妇骨质通常无变化。由于大量雌激素影响,使骨盆韧带及椎骨间的关节、韧带松弛,故妊娠晚期部分孕妇会自觉腰骶部及肢体疼痛不适。
4.矿物质 为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需要大量的矿物质如钙、磷、铁等。胎儿骨骼及胎盘形成,需要较多的钙,近足月的胎儿体内含钙约25g、磷24g,绝大部分是在妊娠最后两个月积累的,故应于妊娠后3个月补充维生素及钙,以提高血钙含量。
心理社会变化
妊娠期孕妇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会随着妊娠的进展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随着新生命即将来临,家庭各成员之间的角色要重新定位和认同,原有的家庭生活形态和互动情形也要发生改变,一系列变化会使孕妇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一)孕妇常见的心理反应
1.惊讶和震惊 在怀孕初期,几乎所有的孕妇尤其是未计划怀孕的孕妇,都会产生惊讶和震惊的反应。
2.矛盾心理 确诊怀孕后,孕妇除了惊讶与震惊,还会产生兴奋、喜悦的心情,又会觉得怀孕不是时候,形成一种矛盾心理。
3.接受 妊娠早期,孕妇只感受到身体上在停经后的各种不适反应,并未真实感受到“胎儿”的存在。当胎心、胎动出现后,孕妇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存在,会开始计划为孩子购买衣服、睡床、玩具等,出现了“筑巢反应”,并关心孩子的喂养和生活护理方面的知识,或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胎教,给将要出生的孩子取名、猜测性别等。
4.情绪波动 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孕妇情绪经常不稳定、波动起伏较大,通常表现为易激动、脆弱、敏感,常为一些小事而生气、哭泣,常使配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5.内省 妊娠期孕妇为保持其自身及家庭的完整性,以便更好地迎接家庭新成员,会专注于自己,喜欢独处或独立思考,这种专注使孕妇能更好地计划、调节、适应妊娠期生活,以迎接新生儿的到来,但其内省行为可能会使配偶及其家人感觉到受冷落,可能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孕妇的心理调节
美国心理学家鲁宾(Rubin,1984)提出妊娠期孕妇为接受新生命的诞生,维持个人及家庭的功能完整,必须完成以下4项孕期母性心理发展任务:
1.确保自己及胎儿能安全、顺利地渡过妊娠期、分娩期 对于妊娠和分娩,孕妇会有所担心,如胎儿发育是否正常、有无畸形、分娩时自己和新生儿是否会有危险等。为了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安全,孕妇会主动寻求有关妊娠及分娩的知识,如阅读有关书籍、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指示,及时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科学饮食,均衡营养,保证足够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等,使整个妊娠期保持最佳的健康状况。
2.促使家庭重要成员接受新生儿 随着妊娠的进展,尤其是胎心,胎动出现后,孕妇真实地感受到新生命的存在,逐渐从最初的不愿接受怀孕事实到欣然接受还未出生的孩子,并开始寻求家庭重要成员对孩子的接受和认可。在此过程中,孕妇的配偶是关键人物,由于他的支持和接受,孕妇才能完成孕期心理发展任务和形成母亲角色的认同。
3.学习为孩子贡献自己 无论是生育或养育新生儿,都包含了许多给予的行为。孕妇一旦正确面对怀孕的事实,接受了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发展自制的能力,学会延迟自己的需要以迎合孩子的需要。在妊娠过程中,开始调整自己,以适应胎儿的成长,顺利承担起产后照顾新生儿的重任。孕育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母亲角色、学会为孩子贡献自己的过程。
4.情绪上与胎儿连成一体 随着妊娠的进展,尤其是胎心、胎动出现以后,孕妇和胎儿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亲密。孕妇常通过抚摸腹部、对胎儿讲话等行为表现对胎儿的爱护。孕妇若常常幻想理想中孩子的模样,会使她感觉与孩子更加亲近。这种情绪及行为的表现将为她日后与新生儿建立良好情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