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传染病的预防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突发急性传染病往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问题。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
传染病和地方病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15项行动,其宗旨是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饮水型、燃煤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氟骨症等地方病的防治、控制,消除重点地方病。
6.2.1 认识传染病
1.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中国法定传染病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40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共2种。
(2)乙类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共27种。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
2.传染病的特点
1)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2)传染性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几种情况:①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②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③大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④暴发是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3.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传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向外排出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和昆虫。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的人群。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在普遍的预防接种或某一种传染病流行以后,对该传染病的人口免疫力便会增加,使易感人群减少。
4.传染病的防控原则与措施
国家建立传染病的防控制度,制定传染病的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强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源头防控、综合治理,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降低传染病的危害。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1)首先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加强对易感人群的保护
5.预防接种
我国已实行预防接种的制度,并不断加强免疫规划的工作。政府会向居民免费提供免疫规划疫苗,居民有依法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和义务。
1)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按中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使用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疫多糖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这些疫苗可预防15种传染病。中国目前实行国产新冠疫苗免费接种。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公众可以根据经济状况、个体的身体素质,选择接种第二类疫苗。
2)儿童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3)有明确禁忌症的人不宜或暂缓接种疫苗
4)接种疫苗的安全性
6.2.2 流感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甲、乙和丙三种类型。
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有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等5个。目前Omicron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株成为主要流行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新冠肺炎根据症状分为轻型、普通型和重型。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d内传染性较强。潜伏期1~14d,多为3~7d。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一般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6.2.3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等。
1.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是肠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6.2.4 乙肝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损害肝脏为主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其中以乙型肝炎危害最大。
1.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
2.乙肝病毒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染,而不是日常接触
6.2.5 肺结核病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慢性感染性疾病,通常影响肺部。结核病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出现咳嗽、咳痰 2 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当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有效预防耐药结核的产生。
6.2.6 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HIV病毒侵入人体,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导致死亡。艾滋病一直居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第一位。
1.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2.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
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4.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
5.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ART)可阻止艾滋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
6.2.7 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的疾病。根据病原体侵犯的部位不同可以表现为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除前述的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外,还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白喉、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百日咳等。
1.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保持个人手的清洁
2.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可降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可能性
6.2.8 其它传染病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狂犬病
狂犬病一直位居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第3位,病死率接近100%。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在动物间传播。
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3.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急性和慢性寄生虫病,主要在长江下游地区流行。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动画:什么是食源性致病菌
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
传染病:认识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