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论
    • 1.1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 1.2 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 1.3 怎样学好中国近现代史?
  • 2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2.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2.2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2.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 3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历史
    • 3.1 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一)
    • 3.2 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二)
    • 3.3 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一)
    • 3.4 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二)
    • 3.5 资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
    • 3.6 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
  • 4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4.1 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程
    • 4.2 反对瓜分中国的图谋
    • 4.3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 4.4 正确认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 5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5.1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
    • 5.2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历程
    • 5.3 正确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 5.4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意义
    • 5.5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6 洋务运动
    • 6.1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 6.2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 6.3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 6.4 洋务运动的性质
    • 6.5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7 戊戌维新运动
    • 7.1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一)
    • 7.2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二)
    • 7.3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三)
    • 7.4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过程
    • 7.5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 7.6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 8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8.1 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一)
    • 8.2 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二)
    • 8.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
    • 8.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二)
    • 8.5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 9 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失败
    • 9.1 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一)
    • 9.2 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二)
    • 9.3 中华民国的建立
    • 9.4 辛亥革命失败及原因(一)
    • 9.5 辛亥革命失败及原因(二)
  • 10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10.1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 10.2 “三座大山”的重压
    • 10.3 两个中国之命运
  • 11 新文化运动
    • 11.1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
    • 11.2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二)
    • 11.3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三)
    • 11.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1.5 白话文革命
    • 11.6 鲁迅与新小说
    • 11.7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与局限性
  • 12 五四爱国运动
    • 12.1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一)
    • 12.2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二)
    • 12.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一)
    • 12.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二)
    • 12.5 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与发扬五四精神
  • 1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3.1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 13.2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一)
    • 13.3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二)
    • 13.4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一)
    • 13.5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二)
    • 13.6 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
    • 13.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 13.8 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14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 14.1 国民革命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 14.2 中国国民党一大与国民革命的高潮(一)
    • 14.3 中国国民党一大与国民革命的高潮(二)
    • 14.4 中国国民党一大与国民革命的高潮(三)
    • 14.5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 14.6 国民革命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一)
    • 14.7 国民革命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二)
  • 15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 15.1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一)
    • 15.2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二)
    • 15.3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
    • 15.4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二)
    • 15.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
    • 15.6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二)
    • 15.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三)
  • 16 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
    • 16.1 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 16.2 遵义会议
    • 16.3 红军长征的胜利
  • 1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特点
    • 17.1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一)
    • 17.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二)
    • 17.3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三)
    • 17.4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四)
    • 17.5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 17.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一)
    • 17.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二)
    • 17.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三)
    • 17.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四)
    • 17.10 全民族同愁敌忾、奋起抗战
  • 18 中流砥柱
    • 18.1 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 18.2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
    • 18.3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二)
    • 18.4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三)
    • 18.5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四)
    • 18.6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五)
    • 18.7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六)
    • 18.8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七)
    • 18.9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 19 正面战场
    • 19.1 中国国民党的对日政策观(一)
    • 19.2 中国国民党的对日政策观(二)
    • 19.3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一)
    • 19.4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二)
    • 19.5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三)
    • 19.6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四)
  • 20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20.1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 20.2 抗日战争的胜利(二)
    • 20.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20.4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 20.5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20.6 中国政府为什么高调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
    • 20.7 中国政府为什么高调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二)
  • 21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 21.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
    • 21.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
    • 21.3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三)
    • 21.4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四)
    • 21.5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 21.6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21.7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 22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 22.1 中国第三条道路破灭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一)
    • 22.2 中国第三条道路破灭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二)
    • 22.3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一)
    • 22.4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二)
    • 22.5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三)
    • 22.6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四)
    • 22.7 新政协会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 22.8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深刻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下发生的。

认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1年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随之武装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它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时中国守军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中国人民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