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全民族指引了胜利方向。
关于如何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执行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人民战争路线,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而国民党政府始终奉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日的片面抗战路线,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太会议(即洛川会议),讨论制定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
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
十大纲领是:
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3.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4.改革政治机构;
5.抗日的外交政策;
6.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7.改良人民生活;
8.抗日的教育政策;
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10.抗日的民族团结。
1938年5月,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的纷争,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局,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到延安去!”曾经作为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在“七七事变”之后,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激励着广大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延安这座黄土高原的信仰圣地,焕发了一个全新中国的无限生机。诗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来了。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70%为中学以上水平,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多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在当时可以预期美好的“个人前程”。还有一部分人更为特殊,是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
这座地处陕甘宁边区的小城,靠什么吸引了如此之多的爱国青年?
爱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青年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他们奔赴延安的内在动因。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七七事变”后,很多青年赶到南京,希望能报效祖国,但他们的抗战热情却没有得到回应。一位青年的答案是,在南京,“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总是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来。很多人就是这样走掉了”。而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主张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尤其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连续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等对日作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救国的信心。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光辉著作,给陷入迷惘困惑中的人民指明了方向。正是中国共产党广泛的代表性和先进性,使爱国青年看到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希望。
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中共中央在1939年12月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地区和军队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同时,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办事处,像与敌人争夺国土那样,竭尽全力地源源不断地向延安吸收和输送革命青年,以储备人才。
解放区政权的吸引力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当时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典范。1940年,毛泽东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讲演中讲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与腐朽、黑暗的国统区、沦陷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爱国青年向往的新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