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
    • 1.1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 1.2 经济学——经世致用之学
    •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逻辑
    • 1.4 经济学解读中国的四个维度
  • 2 当代中国的四次转型
    • 2.1 资本与技术
    • 2.2 第一次转型的社会背景
    • 2.3 1919-1949: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大于建构的转型
    • 2.4 1949-1978: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 2.5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曲线分析
    • 2.6 中国城市化率曲线分析
    • 2.7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 2.8 第四次转型的背景
    • 2.9 第四次转型的特征与走向
    • 2.10 市场经济下的权利均衡原则
    • 2.11 经济原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 2.12 商业伦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 2.13 社会契约与商业规则
    • 2.14 经济民主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
    • 2.15 民生的基本内涵
    • 2.16 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 3 中国农业组织:演化问题与改进
    • 3.1 社会大背景下看“三农问题”
    • 3.2 当代三农的五个问题
    • 3.3 从土地私有化到公社制
    • 3.4 从初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 3.5 农业组织创新
    • 3.6 要素与组织
    • 3.7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困境
    • 3.8 公共部门与商业结构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 4 中国的社会运行成本问题
    • 4.1 社会运行成本:承诺与兑现
    • 4.2 交易费用与丛林法则
    • 4.3 如何形成市场合理竞争机制
    • 4.4 “定分”的含义与作用
    • 4.5 百人逐兔到公地悲剧的启示
    • 4.6 国有制企业的逐步改革
    • 4.7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改革
    • 4.8 财产权利界定的功能
  • 5 中国为何选择经济市场化之路
    • 5.1 中国经济市场化——从国有企业破产谈起
    • 5.2 “被误读的经典”——关于社会发展论
    • 5.3 商品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肯定
    • 5.4 恩格斯的贡献与俄国社会形态的演化
    • 5.5 资源配置机制:自然配置
    • 5.6 资源配置机制:计划者配置
    • 5.7 资源配置机制:市场配置
    • 5.8 市场配置的作用
  • 6 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 6.1 为什么高增长还将长期持续?
    • 6.2 区域发展差异
    • 6.3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6.4 中国三元社会结构
    • 6.5 发展的烦恼——增长的双刃剑
    • 6.6 改革:从总量扩张到结构调整
    • 6.7 收入分配问题
    • 6.8 民生问题的重要地位
    • 6.9 改革:帕累托最优
    • 6.10 30年来改革历史回顾
    • 6.11 民生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
    • 6.12 危机与革命
  • 7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得与失
    • 7.1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吗?
    • 7.2 两层次市场的含义
    • 7.3 如何衡量经济市场化
    • 7.4 两类产品的含义
    • 7.5 两层次市场不对称
    • 7.6 公共品与私人品的供给
    • 7.7 经济改革对社会的全面影响
  • 8 阅读
    • 8.1 阅读
  • 9 直播
    • 9.1 直播
  • 10 问卷调查
    • 10.1 问卷调查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