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众人爱,众口传。在专家学者的眼中,大红袍又有怎样的形象?
台湾茶学专家林馥泉先生
台湾茶学专家林馥泉先生早年曾在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中国第一所中央茶叶研究所)工作,他在著作《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3)中写到:“武夷固以山水奇像得名,而山中所产岩茶又为茶中之奇品。……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具泉冽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
当代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
当代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1942)中写到:“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充为贡品,今亦以品质优异,脍炙人口。盖武夷不独以山水胜天下,尤以茶品之奇而负名者也。”
安徽农大茶学专家陈彬藩教授
安徽农大茶学专家陈彬藩教授在《武夷岩茶的岩韵》一文中赞美武夷岩茶:“一般乌龙茶是小家碧玉,而武夷岩茶却是大家闺秀。”
从事武夷茶研究的姚月明前辈
毕生从事武夷茶研究的姚月明前辈认为,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味以活、甘、清、香为正,并十分讲究”山骨“、“喉韵“、”“咀底”、“杯底香”等体感享受,不能心急,而要细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 骆少君
中国茶叶研究院院骆少君女士也曾多次造访武夷山,对武夷岩茶极其关心,她曾说武夷岩茶一旦被消费者真正感悟之后,便会产生强烈的偏爱及无限的忠诚。
西南大学教授刘勤晋
西南大学教授刘勤晋,退休之后也曾在武夷山执教六年,对武夷岩茶也有深厚的情感,他在所著书中谈到:武夷岩茶是中国乌龙茶之极品,品种特征明显、制造方法巧妙、品质优异。
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原所长 研究员 陈荣冰
大红袍在武夷山能够把它推为名丛之首,一定有它历史的渊源。根据这几年与大红袍的接触,我感觉到这个种质确实是一个很优异的品种,只要大家逐步了解它的加工工艺,就能够将它的品质做到最好,从而 发挥它品种优质的特性。大红袍在消费心目中,作为武夷山优质岩茶的代表,果然名不虚传。
武夷名丛研究专家 农艺师 罗盛财
说起大红袍我跟它还有一段渊源:1969年,我到崇安县综合农场工作,崇安县综合农场是管理大红袍的单位,我从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副场长到场长,在这里工作15年,直接参与大红袍的管理。后来我因搞名丛(包括大红袍在内)的收集保护,所以我对大红袍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一直有着紧密的接触。大红袍的来源,它和一般的名丛一样都来源于武夷山的农家传统老品种——武夷菜茶,是武夷茶区的先民从武夷菜茶中分离选育的优良单株,大红袍是优良单株里面的特殊优良类型。大红袍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有多个说法,多数说法是清朝,也有说是明朝就有大红袍,故有流芳500年之说。
武夷山茶叶局主任(骨干技术人员) 叶元高
大红袍,品牌产值是24.4亿多,由中国茶叶品牌评估委员会(浙江大学牵)的品牌研究发布数据。武夷岩茶的总产值是500多个亿,位于全国茶类的第二大产值。武夷茶的品牌价值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茶叶品牌价值十强。
武夷茶文化研究本土专家 黄贤庚
高端产品、高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它的文化涵养比较高,它也需要消费者很认真地对待它,享受它。年轻人需要花时间去学习,武夷制茶人都是学到老做到老。姚老曾说:武夷岩茶水很深,做熟悉了又感到很糊涂,弄懂了又糊涂,糊涂了弄懂,它有很多制约因素。
年轻一代的人对它要有敬重的心情,对它的工艺要非常认真,存在一种敬畏的心情把它做好,传承好。主要先传承它的传统制作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再适当地科学地创新。如果过分创新,就会失去武夷茶的基本东西,例如武夷岩茶的重在吃水、以味取香、熟香型都不能够随便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