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划分
武夷山场因素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地质原因。大约在8000万年以前,武夷山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呈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盆地的四周是由火山岩组成盆地的中间形成湖泊。火山岩风化的含有铁质岩石碎片,随着流水的搬运而沉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正岩土壤的基础。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湖盆西部凹陷断裂,而其东部则西倾,山顶皆翘首东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即现在的常说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在岩坑中,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阴,在夏季茶树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挡住西北的冷风,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补充,因此岩坑谷的微域气候更为优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气候环境。
武夷山按产区不同划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茶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夷岩茶》标准(GB/T 18745-2002)将武夷岩茶产区划分为名岩区和丹岩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2,即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丹岩产区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内除名岩产区的其他地区。
正岩产地与特点
2006年,新版《武夷岩茶》标准(GB/T 18745-2006)将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不再划分产区。
正岩产区以著名的“三坑两涧——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为代表,还有慧苑岩、天心岩、马头岩、竹窠、九龙窠、三仰峰、水帘洞等。土壤含砂砾量较多,达24.83~29.47%,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的“茶土”,土层厚,富钾、锰,土壤酸度适中,土壤多砾质土壤。
半岩产地与特点
半岩产区分布在青狮岩、碧石岩、燕子窠等,土壤为红色硅铝质土,土层较薄,铝含量较多,钾含量特少,酸度高,质地较粘重。
洲茶产地与特点
洲茶产地主要是正岩和半岩区域之外的黄壤土茶地及河洲、溪畔冲积土茶地等,范围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