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张弦

目录

  • 1 绪论
    • 1.1 什么是微生物
    • 1.2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 1.3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 1.4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 1.5 绪论PPT
    • 1.6 绪论 单元测验
    • 1.7 考点精讲视频
  • 2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 细菌
      • 2.1.1 细菌细胞的基本形态
      • 2.1.2 细菌细胞的大小
      • 2.1.3 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2.1.4 细菌的繁殖繁殖方式
      • 2.1.5 细菌的群体形态
    • 2.2 放线菌
      • 2.2.1 放线菌的分布
      • 2.2.2 放线菌与分类的关系
      • 2.2.3 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
      • 2.2.4 放线菌的繁殖
      • 2.2.5 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 2.3 蓝细菌
    • 2.4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 2.4.1 枝原体
      • 2.4.2 立克次氏体
      • 2.4.3 衣原体
    • 2.5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PPT
    • 2.6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单元测验
  • 3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3.1 真核微生物概述
      • 3.1.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 3.1.2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3.1.3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 3.2 酵母菌
      • 3.2.1 酵母菌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 3.2.2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 3.2.3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 3.2.4 酵母菌的菌落
    • 3.3 丝状真菌——霉菌
      • 3.3.1 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 3.3.2 霉菌细胞的形态与构造
      • 3.3.3 真菌的孢子
      • 3.3.4 霉菌的菌落
    • 3.4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 3.5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PPT
    • 3.6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单元测验
  • 4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 4.1 病毒
      • 4.1.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
      • 4.1.2 病毒的分类
      • 4.1.3 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 4.2 亚病毒因子
      • 4.2.1 类病毒
      • 4.2.2 拟病毒
      • 4.2.3 卫星病毒
      • 4.2.4 卫星RNA
      • 4.2.5 朊病毒
    • 4.3 病毒与实践
      • 4.3.1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 4.3.2 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 4.3.3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4.4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PPT
    • 4.5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单元测验
  • 5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 5.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 5.1.1 碳源
      • 5.1.2 氮源
      • 5.1.3 能源
      • 5.1.4 生长因子
      • 5.1.5 无机盐
      • 5.1.6 水
    • 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 5.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 5.3.1 单纯扩散
      • 5.3.2 促进扩散
      • 5.3.3 主动运送
      • 5.3.4 基团移位
    • 5.4 培养基
      • 5.4.1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 5.4.2 培养基的种类
    • 5.5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PPT
    • 5.6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单元测验
  • 6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 6.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6.1.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6.1.2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 6.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 6.2.1 两用代谢途径
      • 6.2.2 代谢回补顺序
    • 6.3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 6.3.1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 6.3.2 生物固氮
      • 6.3.3 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 6.3.4 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 6.4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 6.5 第五章 微生物新陈代谢PPT
    • 6.6 第五章 微生物新陈代谢单元测验
  • 7 期中考试
    • 7.1 期中考试
  • 8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 8.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 8.1.1 测定生长量
      • 8.1.2 计繁殖数
    • 8.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8.2.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 8.2.2 单细胞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 8.2.3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 8.2.4 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 8.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 8.3.1 温度
      • 8.3.2 氧气
      • 8.3.3 pH
    • 8.4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 8.4.1 实验室培养法
      • 8.4.2 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 8.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 8.5.1 几个基本概念
      • 8.5.2 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 8.5.3 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 8.6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PPT
    • 8.7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单元测验
  • 9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 9.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9.1.1 3个经典实验
      • 9.1.2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
    • 9.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 9.2.1 基因突变
      • 9.2.2 突变与育种
    • 9.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 9.3.1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 9.3.1.1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9.4 基因工程
      • 9.4.1 基因工程的定义
      • 9.4.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 9.4.3 基因工程的应用
    • 9.5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9.5.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 9.5.2 菌种的保藏
    • 9.6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PPT
    • 9.7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单元测验
  • 10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 10.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 10.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 10.2.1 互生
      • 10.2.2 共生
      • 10.2.3 寄生
      • 10.2.4 拮抗
      • 10.2.5 捕食
    • 10.3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 10.3.1 碳素循环
      • 10.3.2 氮素循环
      • 10.3.3 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
      • 10.3.4 磷素循环
    • 10.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 10.4.1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 10.4.2 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 10.4.3 沼气发酵与环境污染
      • 10.4.4 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 10.5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PPT
    • 10.6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单元测验
  • 11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 11.1 通用分类单元
      • 11.1.1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 11.1.2 学名
    • 11.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 11.2.1 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 11.2.2 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 11.3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 11.3.1 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 11.3.2 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 11.4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 11.4.1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 11.4.2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 11.5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鉴定PPT
    • 11.6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鉴定单元测验
培养基

第四节   培养基

培养基(medium,复数media;或culture medium)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参见P87-91)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其间的比例是合适的?

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只有少数难养菌(fastidious microorganisms)至今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