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张弦

目录

  • 1 绪论
    • 1.1 什么是微生物
    • 1.2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 1.3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 1.4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 1.5 绪论PPT
    • 1.6 绪论 单元测验
    • 1.7 考点精讲视频
  • 2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 细菌
      • 2.1.1 细菌细胞的基本形态
      • 2.1.2 细菌细胞的大小
      • 2.1.3 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2.1.4 细菌的繁殖繁殖方式
      • 2.1.5 细菌的群体形态
    • 2.2 放线菌
      • 2.2.1 放线菌的分布
      • 2.2.2 放线菌与分类的关系
      • 2.2.3 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
      • 2.2.4 放线菌的繁殖
      • 2.2.5 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 2.3 蓝细菌
    • 2.4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 2.4.1 枝原体
      • 2.4.2 立克次氏体
      • 2.4.3 衣原体
    • 2.5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PPT
    • 2.6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单元测验
  • 3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3.1 真核微生物概述
      • 3.1.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 3.1.2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3.1.3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 3.2 酵母菌
      • 3.2.1 酵母菌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 3.2.2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 3.2.3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 3.2.4 酵母菌的菌落
    • 3.3 丝状真菌——霉菌
      • 3.3.1 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 3.3.2 霉菌细胞的形态与构造
      • 3.3.3 真菌的孢子
      • 3.3.4 霉菌的菌落
    • 3.4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 3.5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PPT
    • 3.6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单元测验
  • 4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 4.1 病毒
      • 4.1.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
      • 4.1.2 病毒的分类
      • 4.1.3 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 4.2 亚病毒因子
      • 4.2.1 类病毒
      • 4.2.2 拟病毒
      • 4.2.3 卫星病毒
      • 4.2.4 卫星RNA
      • 4.2.5 朊病毒
    • 4.3 病毒与实践
      • 4.3.1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 4.3.2 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 4.3.3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4.4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PPT
    • 4.5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单元测验
  • 5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 5.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 5.1.1 碳源
      • 5.1.2 氮源
      • 5.1.3 能源
      • 5.1.4 生长因子
      • 5.1.5 无机盐
      • 5.1.6 水
    • 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 5.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 5.3.1 单纯扩散
      • 5.3.2 促进扩散
      • 5.3.3 主动运送
      • 5.3.4 基团移位
    • 5.4 培养基
      • 5.4.1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 5.4.2 培养基的种类
    • 5.5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PPT
    • 5.6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单元测验
  • 6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 6.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6.1.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6.1.2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 6.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 6.2.1 两用代谢途径
      • 6.2.2 代谢回补顺序
    • 6.3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 6.3.1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 6.3.2 生物固氮
      • 6.3.3 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 6.3.4 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 6.4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 6.5 第五章 微生物新陈代谢PPT
    • 6.6 第五章 微生物新陈代谢单元测验
  • 7 期中考试
    • 7.1 期中考试
  • 8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 8.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 8.1.1 测定生长量
      • 8.1.2 计繁殖数
    • 8.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8.2.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 8.2.2 单细胞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 8.2.3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 8.2.4 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 8.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 8.3.1 温度
      • 8.3.2 氧气
      • 8.3.3 pH
    • 8.4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 8.4.1 实验室培养法
      • 8.4.2 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 8.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 8.5.1 几个基本概念
      • 8.5.2 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 8.5.3 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 8.6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PPT
    • 8.7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单元测验
  • 9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 9.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9.1.1 3个经典实验
      • 9.1.2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
    • 9.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 9.2.1 基因突变
      • 9.2.2 突变与育种
    • 9.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 9.3.1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 9.3.1.1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9.4 基因工程
      • 9.4.1 基因工程的定义
      • 9.4.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 9.4.3 基因工程的应用
    • 9.5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9.5.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 9.5.2 菌种的保藏
    • 9.6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PPT
    • 9.7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单元测验
  • 10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 10.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 10.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 10.2.1 互生
      • 10.2.2 共生
      • 10.2.3 寄生
      • 10.2.4 拮抗
      • 10.2.5 捕食
    • 10.3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 10.3.1 碳素循环
      • 10.3.2 氮素循环
      • 10.3.3 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
      • 10.3.4 磷素循环
    • 10.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 10.4.1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 10.4.2 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 10.4.3 沼气发酵与环境污染
      • 10.4.4 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 10.5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PPT
    • 10.6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单元测验
  • 11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 11.1 通用分类单元
      • 11.1.1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 11.1.2 学名
    • 11.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 11.2.1 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 11.2.2 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 11.3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 11.3.1 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 11.3.2 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 11.4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 11.4.1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 11.4.2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 11.5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鉴定PPT
    • 11.6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鉴定单元测验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第三节  蕈菌(Mushroom

  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1、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蕈菌又称担子菌,伞菌,是高等真菌,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2、与人类关系密切

     u 食用菌约有400多种,其中约50种已能进行人工栽培。

       e.g. 双孢蘑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和竹荪等。

     u 也有许多可供药用的蕈菌,e.g.  茯苓、灵芝、云芝、马勃和猴头等都是名贵药材,称药用菌。近几年丛担子菌中找到了抗癌物质, e.g. 香菇多糖等。

     u 蕈菌的其他经济用途:

  例如裂褶菌等产生促生素吲哚乙酸;

    许多伞菌、腹菌及多孔菌可产生抗生素;

    多种乳菇含有橡胶物质;

    很多种大型真菌,如羊肚苗、鬼伞、马勃、蜜环菌、牛肝菌、紫丁香蘑等,可以用现代发酵技术培养它们的菌丝体作为调味品。

二、蕈菌的形态结构

蕈菌的最大特征是形成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肉质子子实体。

1、典型的蕈菌的子实体

2、菌柄

     u 菌柄多数生在菌盖的中央,有的偏生或侧生在一边。

     u 菌柄的质地,有肉质,蜡质,纤维质或脆骨质等;

     u 有的菌柄与菌盖不易分离,有的极易分离;

     u 菌柄颜色也有多种多样,形状也各不相同,如圆柱状、棒状、纺锤状、杵状等。

3、菌丝体

子实体是担子菌长出地面的地上部分,样子很象插在地里的一把伞。地下还有白色丝状,到处蔓延的菌丝体,这是担子菌的营养体部分,即非繁殖器官。菌丝体有隔,可伸入培养基中吸收养分。在一定温度与湿度的坏境下,菌丝体取得足够的养料就开始形成子实体。

三、繁殖方式和子实体的形成

担子菌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一)无性繁殖

     u 大多数担子菌的无性繁殖不发达,通常通过芽殖、菌丝断裂,以及产生分生孢子、节孢子或粉孢子来进行的。

       Ø 担孢子可芽殖产生分生孢子,在由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菌丝。

       Ø 菌丝时常断裂成单细胞的片段,这些片段就是节孢子。

      Ø 若节孢子来于次生菌丝的,则是双核的;

      Ø 若节孢子是初生菌丝产生的,则是单核的。

      Ø 粉孢子是由特殊的、短的菌丝分枝即粉孢子梗从尖端逐个割裂形成的。粉孢子可以直接萌发产生单核的初生菌丝,也可起性孢子的作用与体细胞菌丝结合。

(二)有性繁殖

     u 担子菌的有性繁殖是形成担孢子。

     u 担孢子着生于棍棒状的担子上。担子起源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经过锁状联合之后,顶端细胞逐渐膨大,双核进行核配,经减数分裂后产生4个单倍体核。

担孢子:菌丝经过特殊的分化和有性结合形成担子,在担子上形成的有性孢子即为担孢子。

     u 在蕈菌的生活史上,菌丝体可分五个阶段:

       Ø 初生菌丝(一级菌丝):担孢子萌发,形成由许多单核细胞构成的菌丝;

       Ø 次生菌丝(二级菌丝):不同性别的一级菌丝发生接合后,通过质配形成的双核细胞。通过锁状联合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Ø 三生菌丝(三级菌丝):到条件适合时,大量的二级菌丝分化为多种菌丝束。

       Ø 子实体:菌丝束在适宜条件下会形成菌蕾,然后再分化、膨大呈大型子实体。

       Ø 担孢子:子实体成熟后,双核菌丝的顶端膨大,其中的两个核融合形成一个新核,此过程称核配。新核经两次分裂(其中有一次为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体子核,最后在担子细胞的顶端形成4个独特的有性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