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  论  网络评论可以改变命运
    • 1.1 第一节  如何接触网络评论
    • 1.2 第二节 网络评论给你带来了什么
    • 1.3 第三节 以赛为媒点亮成长璀璨星光
  • 2 第一章  网络评论界说
    • 2.1 第一节 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思政工作
    • 2.2 第二节 网络评论的概念、特点与优势
    • 2.3 第三节 发挥好网络评论的育人功能
  • 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网络评论中的应用
    • 3.1 第一节 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 第二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3.3 第三节 贯彻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方针
  • 4 第三章 网络评论员的基本素养
    • 4.1 第一节  勤于学习
    • 4.2 第二节  保持思考
    • 4.3 第三节  坚持创作
  • 5 第四章 网络评论的要素及其应用
    • 5.1 第一节 论点
    • 5.2 第二节 论据
    • 5.3 第三节 论证
  • 6 第五章 网络评论的选题
    • 6.1 第一节 到哪里去找选题
    • 6.2 第二节 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找选题
    • 6.3 第三节 好的论题应具备的条件
  • 7 第六章 网络评论的主旨
    • 7.1 第一节 立意的主攻目标
    • 7.2 第二节 思考成就深度创作
  • 8 第七章 网络评论的论证
    • 8.1 第一节 论证的含义与作用
    • 8.2 第二节 立论和驳论
    • 8.3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推理形式
  • 9 第八章 网络评论的谋篇
    • 9.1 第一节  精心制作标题
    • 9.2 第二节  悉心写好引论
    • 9.3 第三节  苦心经营正论
    • 9.4 第四节  用心撰写结论
第一节  如何接触网络评论


您是如何接触网络评论的?


【湖北优秀网评作者、“清江剑”主笔陈虎:事业为先,情怀为本

【嘉宾简介

陈虎,湖北省政法领域优秀网评作者,长阳县委政法委干部,“清江时评”“长阳政法清江剑”主笔。

他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行走在村落阡陌,思索于时政与民生,几十载追逐新闻初心不改,一支笔记录时代守望相继。跳回农门,山里也能闯出一片小天地;用心书写,评论也能干出一番大作为。一身正气,披坚执锐,为国为民,侠骨柔情。你的誓言铮铮,你的赤子之心,系着家的安乐、国的和谐。

【东湖评论作者文集】

2021年8月份开始接触网络评论。

一开始对网络评论体裁的写作是“懵圈”的,不知道其中的结构、立意、语言、组材、论证、创意、应变等等基本的技巧。

要相信自己,多问多写多修改,就能创作出好作品。

能否介绍一下您带出的网评队伍?

寻找、培育“苗子”组建“清江剑”网评阵地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进:领导带头撰写、参训、参与考核

二、体制机制,形成闭环:投稿、审稿、考核、激励等机制

三、人才培育,梯队建设:注重培养新人,创造机会和平台

通过网评写作,是不是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轨迹?

很多农民朋友已经走上了网评创作之路。网络评论在全媒体发展的格局之下也面临新的挑战。下一步,要在全媒体评论领域做出特色 ,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出精品,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你们是如何做到上下拧成一股绳的?

领导带头写,同志们也有了内生动力。

台账数据绝对没有水分。

还要将其汇编成册,开展内部培训,形成激励。

您是如何处理好日常工作和网评写作关系的?

事业为先,情怀为本。

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来写作,来打理平台。  

  

【湖北省好网民榜样、省优秀网评作者付云:网评创作可以让人有全方位的提升

    【嘉宾简介

    付云,湖北省好网民榜样、省优秀网评作者。

【网评心语】网评,止于热情、坚持,臻于至善、至美。白天忙于工作,夜晚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发现生活之美,执手中执笔,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是我一直坚持的初心所在。

【东湖评论作者文集】

  

最初是一种“盲写盲投”的状态,很少有作品发表,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半年之久。后来主动联系编辑老师请教、沟通、交流,一起分析文章一直未刊发的原因。

网评作者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孤勇者”,始终对网评写作保持激情、热情和信心,永不言弃。一年刊发了200余篇网评文章,没发表的文章恐怕还不止200余篇。

通过和搭档、老师、编辑之间的反复沟通和交流,使固化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从漫画到音视评,再到融评 ,充斥着很多汗水,很不容易。

网评写作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让人有全方位的提升。网评写作心路历程第一个关键词是“辛酸”。标题、构思都是很费脑筋的。

网评写作心路历程第二个关键词是“喜悦”。半年之久文章没能发表,我却一直在坚持,并没有放弃。

网评写作心路历程第三个关键词是“鼓励”。多和优秀的网评作者、网评前辈、资深评论家,尤其是编辑老师多交流、多沟通、多请教。

网评写作心路历程第四个关键词是“成长”。走出“套路化”的写作,有了发散性的思维、逻辑性思考、思想性的表达,也增强了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等等。

  

【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优秀网评员胡平先:幸遇网评,一路生花】

【嘉宾简介

胡平先,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全省优秀网评员。2020年获得中残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全国特教园丁”表彰。她热爱特教事业,关注特教发展,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为山区特教事业撰写了大量宣传和调研文章,是湖北教育杂志优秀通讯员、荆楚网优秀通讯员,县委宣传部表彰的模范通讯员。2020年3月接触网评写作,短短一年时间取得长足进步,刊发10余篇优秀文章,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

【东湖评论作者文集】

初遇网评,体验成功,坚定信念

记得黄国平博士在毕业论文致谢词中这样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一眨眼的功夫,我竟然也走了三年多的网络评论创作之路。熬过很多的夜,吃过“找不到好角度”“理不清逻辑思路”“例证缺乏粘合度”的苦。好在网评路上,我遇见了毫不保留的恩师,遇见了一群正能量满满的小伙伴,发表作品时彼此诚心祝福,迷茫时大家互相打气。这个充满激情、不畏挑战的群体一起坚持,一路追光,让且行且思的网评之路暗香浮动、馥郁芬芳。  

省特级教师胡平先(图中)获孝南区首届网评大赛二等奖。王丽 摄

2020年3月4日,对我来说是个无比重要的日子。当时想投新闻稿,由于是疫情时期,编辑老师建议我尝试写网络评论。当天,在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网群工作部主任伍佳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用10多个小时完成了第一篇网评文章《战疫一线看担当 党员干部冲在前》,并在东湖评论刊发,又迅速被全国各大网站转发。

伍主任通过微信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正在做饭。四十多岁的我兴奋得像个孩子,从厨房蹦着、跳着奔向客厅,向家人分享这份喜悦。不大一会儿,兴山县教育群里便热闹起来,领导们纷纷点赞、鼓励。这让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对于一名写了20多年新闻稿的老通讯员来说,也的确写过一些出彩的文章。可是,我从来没有收获过网评带来的这种惊喜、兴奋和感动。从那时候起,我就在心里埋下了“网评真奇妙,我一定要好好写”的种子。

转眼间,3年已经过去,我从最初的畏惧网评,到慢慢喜欢上网评,到如今的热爱网评。不完全统计,我在东湖评论、中工网、人民周刊、中国台湾网、太阳鸟时评,重庆网、大江网、东北网,还有三峡时评、汉江师范学院的红笔网等各级各类媒体先后发表网评文章150余篇,学习强国推荐刊发近100篇。感觉每天不学习网评,不跟伙伴们交流网评,生活就缺少了什么。  

  

从2020年遇见网评,我一路坚持,以一名基层特教教师的视角,通过网评为残障儿童、特殊教育工作者发声。一路惊喜,收获成长,信念更加坚定,生命逐渐变得厚重。

相比宇宙来说,人真的就是沧海一粟。怎样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想,承载着人们思想的网评,是最好的载体。相对个人来说,人生道路很长,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非常重要。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有捷径的话,那么网评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捷径。网评路上,能遇见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携手追光,彼此照亮,一起成长,何其幸运,何其幸福。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我们不必踯蹰于过去的半亩方塘。网评人是一群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自律的人,这样的人,时光定不会辜负。常言说:“做好三四月的事情,八九月份自有答案。”用这句话来比喻网评写作,是再合适不过的。    

胡平先老师及获奖代表参观老澴河综合治理工程。王丽 摄  

任何事情,说,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路上,让我们在网评这片神奇的园子里辛勤耕耘、茁壮生长,为时代发声,坚持传播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在网评写作里喜迎生命拔节,一路生花。


方海燕:宜昌市商务局干部,首届湖北省社科联网评大赛一等奖得主

【嘉宾简介

安徽芜湖人,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8月正式成为人们口中从“校园门”到“机关门”的新手“小白”。偶然接触网评写作,用当下时髦的一句话打趣说,就是至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东湖评论文集】

 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我是2023年3月份开始写作网络评论的,到现在算起来刚好一年的时间了。去年这时的我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网评”,就被单位选中进行投稿,和很多人一样,故事的开始往往就是这样猝不及防。于是,我在键盘上敲下“网评是什么”试图向网络寻求答案,官方的回答是这样的:网络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按我的理解,就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第一篇网评的时候,我几乎花费了一下午的时间,感觉用尽了“洪荒之力”。后来,在投搞的过程中,这篇网评得到了荆楚网东湖评论编辑老师的肯定,同时也帮我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按照编辑老师意见,我一一对照修改,下班之后顾不上吃饭就立即打开电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给这篇网评画上圆满句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写作的第一篇《念好招商引资“三字诀”》成功发表出来,当看到网页上自己的文章和署名时,会发自心底地开心与骄傲,会想说原来付出真的有回报。趁热打铁,我又写了第二篇、第三篇,直到现在,我在荆楚网东湖评论、三峡时评等平台共计撰写网评35篇,也参加了全省厅局、市州举办的网评大赛,多次获得等级奖与优秀奖。从一个懵懂的“新手小白”蜕变成长到如今,网评是我冥冥之中的热爱,我坚信文字的力量,坚信网评的光亮。


【谭金山:宜昌市西陵区市场监管局干部,“宜橙乐园”骨干评论员

青春无关年岁斑驳,热爱可抵岁月漫长。2022年8月从边远山区走进中心城区的我,在熟悉本职工作以后,在前辈的指引下尝试网评写作,记得初写网评时,不知道网评为何物、从何而评,摆脱不了公文格式思维的束缚,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话题太过空泛、角度不够新颖、语言不够鲜活、论述存在割裂”等问题,为此走了不少弯路。

后来在请教了东湖评论编辑老师及拜读了谢乔、付云、陈虎、胡平先等网评前辈,以及青苹果、红笔等网评团队的作品后,我从中汲取力量,开始在热点中寻找网评的切口,转换写作角度,力争用朴实但有温度的语言表达对事件的真实感受和见解。于是我结合学校食品安全,写下题为《增配食品安全副校长、守住校园食品安全的底线》的网评文章,在修改8稿后成功拿到东湖评论的入场券,这也成为我真正意义上第一篇公开发表的网评文章,单位领导和同事纷纷给予鼓励,自己十分惊喜又尤其感动,那时候对网评的热爱就如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虽然每天工作都很忙碌,为写好网评,我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网评写作计划,积极参加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举办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有时因为谋划一篇稿件、提炼一个观点、推敲一个词语,冥思苦想,彻夜难眠,逐渐掌握了写作网评的技巧方法,不断领悟了网评写作要诀。我的体会就是网评写作是一个思想高度集中的过程,切忌浮在面上蜻蜓点水,需要从具体事件中寻找到与广大读者对话的视角,或就事论理,或针砭时弊,或提升拔高,是经过反复提炼、积淀和统筹后形成的作品,再就是写作要紧跟时政热点,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情和主责主业,立足于早、着眼于快。为此,我们要多上上网,多刷刷评论区,看看网友们关注什么,讨论什么,需要什么,想网友之所想,思网友之所思,把想传播的信息、想表达的观点融入娓娓道来的笔触中,让内容更好看,网友更爱看,真正把作品写到广大网友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