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茶学教育奠基人、制茶专家陈椽教授曾赞誉:“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当年唯一的茶类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分为十道手工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精细考察,一环扣一环,每一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形成,是武夷山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茶人匠心的极致体现。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传承人制度
如今,随着科技的提升与岩茶产量的提高,岩茶生产已走向规模化、工业化,但传统技艺的基本原理仍被当今岩茶机械化生产广泛使用,这是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
为更好地保护与弘扬这一文化遗产,2006年武夷山市评选出12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传承人,2015年再次评选出6位。希望通过传承人制度,将祖先的智慧能够薪火相传,并且不忘制好茶的初心。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传承人访谈
我们采访了其中几位资历较深的传承人,了解他们对武夷岩茶的情感。
1.陈德华谈“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基本情况如此:2012年,福建省茶树品种委员会将大红袍从武夷名丛提升为福建省级良种,它具备几个特征:大红袍是无性系的、灌木型的、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武夷山现有十大名丛,大红袍是名丛之首。大红袍的刻字现公认是崇安县第33任县长吴时仙(任期1941-1944),居高思危。1985年,我从福建省茶科所取了五根大红袍枝条,1989年育得一千根茶苗,其中200根拿回省茶科所,800拿到武夷山星村种植,武夷山的大红袍就是这样从5根发展而来,而这5根最初来自于正本大红袍(从“大红袍”的刻字正数第2棵)。
2.刘国英谈“大红袍的涵义”大红袍
归纳起来有四个涵义:
一是大红袍名丛,大红袍乃武夷名丛之首,也就是母树大红袍,它是特定的那几棵茶树,长在九龙窠悬崖峭壁上的六棵大红袍做的武夷岩茶,称为母树大红袍。
二是茶叶名称,这个名称又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大红袍商品茶叶的名称,是指按国家标准生产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国标从2002年制定,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将武夷岩茶的商品茶分为五类,第一类就是大红袍,大红袍有规定产地、工艺、品质、等级,但并未规定茶树品种;第二类是水仙,是指用水仙茶树做成的武夷岩茶,第三类是肉桂,是指用肉桂茶树做成的武夷岩茶,第四类是名丛,是指用武夷山的名丛做出的武夷岩茶,第五类是奇种即用武夷山的菜茶制作的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就把武夷岩茶的商品茶进行了规范,涵盖了所有的武夷岩茶。我们平日里喝到的武夷岩茶多数是按国家标准生产的,又称为商品大红袍,因此在很多饮茶新区,常用大红袍代指武夷岩茶。
三是品牌的概念,武夷岩茶是以大红袍为代表,很多市场消费者知道大红袍不知武夷岩茶,说明大红袍的品牌名气,如今大红袍已注册为证明商标,在很多宣传场合主打大红袍品牌。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也是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进行申报。
四是树种的概念,即大红袍品种,2012年将原奇丹品种认定为大红袍品种,是一个省级良种。因此,大红袍在不同场合,它指的涵义不同,它的概念也不同。
3.刘宝顺谈“大红袍的传承与创新”
前人总结的经验我们必须要传承。武夷岩茶实际上是乌龙茶的始祖,武夷山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在前人的努力下创制而成,前人总结的东西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存武夷岩茶最早的史料记载目前能看到王草堂写的《茶说》。关于创新这块,基础的东西,传统的工艺特点是要保留的;只是你如何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把一些新的加工设备用上;还有就是结合现代一些科学理论的东西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做我们武夷岩茶要 “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能变,环境不能破坏;品种不能变;工艺不能变,传统的工艺特点不能变,工艺品质不能变。变的是什么,宣传的手段可以变,包装可以有新的理念去设计,信息时代宣传可以借助网络,这些宣传手段、销售手段是可以变的。
4.游玉琼谈“大红袍品牌之路”
武夷山市政府在90年代末准备大力推广茶叶,但是是以肉桂、水仙等所有品种一起推广还是推广武夷岩茶,政府当时开了很多次会议。专家认为应该不能只推一个大红袍,应该多品种一起推广,但是就市场而言多品种一起推广不容易打响品牌。最后政府结合专家意见与市场需求,决定将只推一个品种“大红袍”,将“大红袍”作为品牌的概念来推广。2002年在制定国标时,采纳了专家意见,将所有品种都保留下来,有水仙、肉桂、名丛、菜茶,当时的会议与决策对品牌的帮助非常大。现在大红袍的美誉度非常好,除了有美誉度,还有市场的广度,现在我们所有做茶人都享受大红袍这个品牌带来的价值,同时品牌的价值也通过这几年的运作和品牌溢价出来了,溢价的价格也是非常可观,这都是我们武夷山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武夷山的所有品种又都保留下来了,做肉桂、水仙或者历史名丛、及小品种例如金佛都可以放在“名丛”之下,还有武夷山所有名丛、新品种的母亲——最早的菜茶。即有历史的资料,又有现行操作的国标,实物标准样,那我们茶企、政府监管就都非常好操作,我觉得当时政府在做大红袍推广决定时是非常英明的。大红袍能有今天,是所有人智慧的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历史文化中走出来,流淌着工匠的“血脉”,传承着世代相继的“工匠精神”。从非遗传承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岁月经年累月留下的痕迹,看到了藏在千百年精湛技艺背后的艰辛追求,更看到了工匠精神世代相守的兢兢业业。每一位传承人都对岩茶凝聚了毕生的情感,而每一位传承人也都是一款茶,值得我们静静去倾听、细细去品位,去感受这杯茶中的苦涩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