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红袍

郑慕蓉

目录

  • 1 第一章 走进大红袍世界
    • 1.1 大红袍母树
    • 1.2 大红袍历史
    • 1.3 商品大红袍与走进博物馆的“大红袍”
    • 1.4 大红袍百年传统与万里茶路
    • 1.5 章节测验
  • 2 第二章  大红袍之出
    • 2.1 大红袍生产情况
    • 2.2 正岩、半岩与洲茶
    • 2.3 章节测验
  • 3 第三章  大红袍之生
    • 3.1 大红袍生长环境
    • 3.2 武夷耕作法
    • 3.3 章节测试
  • 4 第四章  茶树品种王国
    • 4.1 大红袍与水仙、肉桂
    • 4.2 武夷名丛
    • 4.3 引进茶树新品种
    • 4.4 章节测验
  • 5 第五章  大红袍制作
    • 5.1 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 5.2 现代机械制茶
    • 5.3 章节测验
  • 6 第六章  大红袍品鉴
    • 6.1 大红袍品质特点
    • 6.2 解读“岩韵”
    • 6.3 陈年大红袍
    • 6.4 章节测验
  • 7 第七章  大红袍营养与功能
    • 7.1 大红袍营养成分
    • 7.2 大红袍功能作用
    • 7.3 大红袍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 7.4 章节测验
  • 8 第八章  大红袍器具
    • 8.1 茶具历史
    • 8.2 建盏
    • 8.3 现代茶具
    • 8.4 章节测验
  • 9 第九章 大红袍艺术
    • 9.1 印象大红袍
    • 9.2 茶百戏
    • 9.3 茶艺与茶席
    • 9.4 章节测验
  • 10 第十章  大红袍市场营销
    • 10.1 大红袍市场营销历史
    • 10.2 大红袍市场营销现状
    • 10.3 章节测验
  • 11 第十一章  大红袍礼俗
    • 11.1 喊山与开山
    • 11.2 饮茶习俗
    • 11.3 武夷茶谣
    • 11.4 章节测验
  • 12 第十二章  众人传诵大红袍
    • 12.1 历史名人谈大红袍
    • 12.2 非遗传人谈大红袍
    • 12.3 专家学者谈大红袍
    • 12.4 章节测验
历史名人谈大红袍

序言

武夷山碧水丹山,飞翠流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再加上优良的茶树品种、独特的制茶工艺,武夷茶历史以来皆品质优异。

历代茶人品之,论之,推崇备至,厚爱有加。

唐宋明人传诵大红袍

武夷茶自唐代闻名以来,宋元明清时期皆充作贡茶。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建州茶(当时武夷山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宋代诗人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称武夷茶的滋味:“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武夷茶的价值可使:“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称赞“于今贡茶……唯有武夷雨前最胜”。

清代名人传诵大红袍

而素有茶王之美誉的大红袍则出现于明末清初,清代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更加丰富,大红袍在当时已享有盛誉。

清代乾隆是一代名君,更是一代茶人。他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在《冬夜烹茶》一诗中称赞武夷岩茶:“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他以清和骨鲠一词形容岩茶滋味,也成为现今“岩骨”一词最早的出处。

清代大才子袁枚曾到访武夷山,并详细记载了他在武夷山品茶的场景和感受。“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品饮之后,他将武夷岩茶与家乡之茶作了比较,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固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可见袁枚对武夷岩茶的认同。

晚清台湾“太史公”连横在《雅堂笔记.茗谈》中写到:“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当代名人诵大红袍

1990年10月,84岁高龄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游览武夷山,他对武夷岩茶赞颂有加,并题诗二首,在《御茶园饮茶》一诗中写道:“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亦如酒醉耶?……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

日本友人左能典代品尝了武夷岩茶后感叹:“能喝到武夷岩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结语

悠悠岁月,大红袍不但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如它名字鲜活,发挥它的生命能量。这正是因为它的非凡魅力,正如唐代诗人元稹写的:“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得历代茶人传颂,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