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红袍

郑慕蓉

目录

  • 1 第一章 走进大红袍世界
    • 1.1 大红袍母树
    • 1.2 大红袍历史
    • 1.3 商品大红袍与走进博物馆的“大红袍”
    • 1.4 大红袍百年传统与万里茶路
    • 1.5 章节测验
  • 2 第二章  大红袍之出
    • 2.1 大红袍生产情况
    • 2.2 正岩、半岩与洲茶
    • 2.3 章节测验
  • 3 第三章  大红袍之生
    • 3.1 大红袍生长环境
    • 3.2 武夷耕作法
    • 3.3 章节测试
  • 4 第四章  茶树品种王国
    • 4.1 大红袍与水仙、肉桂
    • 4.2 武夷名丛
    • 4.3 引进茶树新品种
    • 4.4 章节测验
  • 5 第五章  大红袍制作
    • 5.1 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 5.2 现代机械制茶
    • 5.3 章节测验
  • 6 第六章  大红袍品鉴
    • 6.1 大红袍品质特点
    • 6.2 解读“岩韵”
    • 6.3 陈年大红袍
    • 6.4 章节测验
  • 7 第七章  大红袍营养与功能
    • 7.1 大红袍营养成分
    • 7.2 大红袍功能作用
    • 7.3 大红袍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 7.4 章节测验
  • 8 第八章  大红袍器具
    • 8.1 茶具历史
    • 8.2 建盏
    • 8.3 现代茶具
    • 8.4 章节测验
  • 9 第九章 大红袍艺术
    • 9.1 印象大红袍
    • 9.2 茶百戏
    • 9.3 茶艺与茶席
    • 9.4 章节测验
  • 10 第十章  大红袍市场营销
    • 10.1 大红袍市场营销历史
    • 10.2 大红袍市场营销现状
    • 10.3 章节测验
  • 11 第十一章  大红袍礼俗
    • 11.1 喊山与开山
    • 11.2 饮茶习俗
    • 11.3 武夷茶谣
    • 11.4 章节测验
  • 12 第十二章  众人传诵大红袍
    • 12.1 历史名人谈大红袍
    • 12.2 非遗传人谈大红袍
    • 12.3 专家学者谈大红袍
    • 12.4 章节测验
大红袍历史

大红袍历史1



大红袍是乌龙茶类中武夷岩茶的名丛极品。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最早有关文字记录,是清初僧人释超全(1627——1712,福建南安人)的《武夷茶歌》,诗中所记岩茶制法已经相当成熟。更加明确详细的岩茶制法记录,则是迟于释超全几十年的崇安(今武夷山市)县令陆廷灿,写出《续茶经》一书。


 


大红袍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1949年前,大红袍母树系天心寺庙产,现天心岩茶村老茶农们都能回忆起当年在天心寺庙茶厂制茶时的状况和大红袍茶树的所有权情况。

1949年后,大红袍母树曾一度归属崇安县(现武夷山市)公安局管护,曾任原崇安县公安局领导的赵学林同志曾经亲自对笔者谈到这一情况,到1960年综合农场成立,1963年才划归县综合农场管理;直至1995年5月29日,武夷山市政府又将大红袍母树委托市茶科所管护,并下达政府文件《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委托市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母树进行保护管理的通知》。

   小木屋

看管大红袍小木屋:陈嘉庚先生是在1940年9月29日参观武夷山九龙窠时,已看到小木屋。1995年,木屋尚存。此为几株茶树盖小屋看护,若从1932年起至今80余年,均有人在此看护几株茶树,这在全国茶区也属罕见。

摩崖石刻“大红袍”

九龙窠石壁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系民国第33任崇安县长吴石仙任上所题。据天心老茶农苏炳溪介绍,字于抗战胜利后(他时年18岁),由马头石匠黄华友(又名:黄华有)所刻。黄华友本人1949-1950年任天心村农会主席。

大红袍历史2

1962年,杭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来武夷山九龙窠剪取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育苗种植,作为种质资源的保护;1964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也派人来武夷山九龙窠剪取大红袍枝条进行育苗,作为保护研究之用。198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带回大红袍茶苗种植在武夷山御茶园名丛标本园内,后经鉴定为北斗、奇丹品种。经过多年的精心繁育与推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武夷山有十多亩无性繁殖的大红袍,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通过了福建省科委科技成果的鉴定。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武夷山大红袍茶已成为代表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