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马广强、孙昊鑫、徐洪波、廖永翠、万红娇

目录

  •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绪论
    • 1.1 电子教材  医学免疫学绪论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1.4 案例--超级人类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二单元 抗原
    • 2.1 电子教材 抗原
    • 2.2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3 第二课时 抗原的特异性
    • 2.4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5 章节测试
  • 3 第三单元 抗体
    • 3.1 电子教材 抗体
    • 3.2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3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4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5 案例--生物导弹
    • 3.6 章节测试
  • 4 第四单元 补体系统
    • 4.1 电子教材 补体系统
    • 4.2 第一课时 概述
    • 4.3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4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5 案例教学--青春痘成长日记
    • 4.6 章节测试
  • 5 第五单元 细胞因子
    • 5.1 电子教材 细胞因子
    • 5.2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3 第二课时 分类
    • 5.4 案例--细胞因子的释放
    • 5.5 章节测试
  • 6 第六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电子教材 MHC
    • 6.2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3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4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5 章节测试
  • 7 第七单元 免疫细胞
    • 7.1 电子教材 免疫细胞
    • 7.2 第一课时   免疫器官
    • 7.3 第二课时 免疫细胞
    • 7.4 案例教学:巨噬细胞追杀细菌
    • 7.5 章节测试
  • 8 第八单元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电子教材 免疫应答
    • 8.2 第一课时 概述
    • 8.3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4 第三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5 第四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6 案例---抗流感的免疫应答过程
    • 8.7 章节测试
  • 9 第九单元 超敏反应
    • 9.1 电子教材 超敏反应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案例教学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9.7 章节测试
  • 10 第十单元 免疫学应用
    • 10.1 电子教材 免疫学应用
    • 10.2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
    • 10.3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4 案例教学-ELISA 检测
    • 10.5 章节测试
  • 11 医学微生物绪论
    • 11.1 电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 11.2 微生物概论
  • 1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 12.1 电子教材 细菌学总论
    • 12.2 第一课时 细菌的形态
    • 12.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结构
    • 12.4 案例--鞭毛的运动
    • 12.5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3.1 电子教材 细菌的生理
    • 13.2 第一课时 细菌的代谢
    • 13.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 13.4 第三课时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分布与致病
    • 14.1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 15 第十四单元 人体的微生物环境
    • 15.1 第一课时 正常微生物群
    • 15.2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 15.3 第三课时 微生态失调
    • 15.4 章节测试
  • 16 第十五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6.1 第一课时 感染的定义及意义
    • 16.2 第二课时 感染的类型及影响感染的因素
    • 16.3 第三课时 细菌性感染
    • 16.4 章节测试
  • 17 第十六单元   消毒与灭菌
    • 17.1 电子教材 消毒与灭菌
    • 17.2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 17.3 第二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7.4 第三课时 生物安全
    • 17.5 章节测试
  • 18 第十七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8.1 电子教材 遗传与变异
    • 18.2 第一课时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8.3 电子教材 噬菌体
    • 18.4 第二课时 噬菌体
    • 18.5 第三课时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8.6 章节测试
  • 19 第十八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9.1 第一课时  球菌
    • 19.2 第二课时 肠道杆菌
    • 19.3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 19.4 第四课时 分枝杆菌属
    • 19.5 其它原核生物
    • 19.6 章节测试
  • 20 第十九单元 真菌学
    • 20.1 电子教材 真菌学概论
    • 20.2 第一课时  真菌概论
    • 20.3 第二课时 常见致病真菌
    • 20.4 章节测试
  • 21 第二十单元  病毒学
    • 21.1 电子教材 病毒学
    • 21.2 第一课时 病毒学概论
    • 21.3 第二课时 流感病毒
    • 21.4 第三课时 肝炎病毒
    • 21.5 第三课时 HIV
    • 21.6 第四课时 疱疹病毒
    • 21.7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 21.8 课外学习 埃博拉病毒
    • 21.9 章节测试
  • 22 实验教学内容
    • 22.1 实验准备工作
      • 22.1.1 实验一  细菌的 分离纯化实验
    • 22.2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实验
    • 22.3 实验三  药敏实验
    • 22.4 实验四 紫外杀菌实验
    • 22.5 实验五 细菌接种实验
    • 22.6 免疫学实验
    • 22.7 寄生虫实验
    • 22.8 真菌形态学观察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二、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的正常微生物群对于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1.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体的统一性:正常微生物群分为原籍菌(autochthonous flora)与外籍菌(allochthonous flora)。原籍菌又称为固有菌或常住菌,外籍菌又称为过路菌。原籍菌定植在其生境的上皮细胞表面上,从婴儿的初级演替到次级演替开始,形成成年的峰顶群落,与机体在组织、细胞、基因水平形成统一性,并保持终身,成为正常人体生理机制的组成。

 

2.生物拮抗作用:正常情况下,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口腔咽喉部、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的正常微生物群,特别是占绝对优势的厌氧菌形成机体这些特定部位的生物屏障,对外源致病性微生物起重要拮抗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的拮抗机制主要是:①有机酸作用,专性厌氧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降低生境中的 pH 与氧化还原电势,从而抑制外源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②占位性保护作用,大多数正常微生物群的细菌与粘膜上皮细胞紧密接触,形成一层膜菌群,干扰致病菌附着,如果这种膜菌群受抗生素或辐射因素的损伤而被破坏,外来的病原菌就容易定植;③营养竟争作用,正常微生物群由于数量大,在营养的争夺中处于优势,不利于外源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 ④抗菌物质抑制作用,部分正常微生物群可产生抗菌物质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如大肠埃希菌产生的大肠菌素可抑制志贺菌的生长。

这些正常菌群在数量及种类比例上不仅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与宿主之间也形成一个动态的微生态平衡,从而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如果因某种原因使正常微生物群出现数量或种类比例上的异常,形成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便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3.营养作用:正常微生物群可影响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除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代谢及维生素的合成外,还参加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及激素转化等过程。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营养来源与组成。

4.免疫作用:正常微生物群作为抗原物质,首先是非特异性地促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成熟。并可特异性地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物质能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病原菌有某种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对胃肠道粘膜抗感染免疫的激活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双歧杆菌能刺激肠黏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在肠道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双歧杆菌含有肠道寄生菌共同抗原,因此 sIgA 能与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对肠道粘膜上皮的吸附和穿透。双歧杆菌能使单核巨噬细胞活性增强,双歧杆菌对肠道固有层的 CD4+T 细胞有激活作用,进入集合淋巴结后使其增殖活化,产生 IFN-r,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作用,杀伤胞内寄生菌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