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马广强、孙昊鑫、徐洪波、廖永翠、万红娇

目录

  •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绪论
    • 1.1 电子教材  医学免疫学绪论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1.4 案例--超级人类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二单元 抗原
    • 2.1 电子教材 抗原
    • 2.2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3 第二课时 抗原的特异性
    • 2.4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5 章节测试
  • 3 第三单元 抗体
    • 3.1 电子教材 抗体
    • 3.2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3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4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5 案例--生物导弹
    • 3.6 章节测试
  • 4 第四单元 补体系统
    • 4.1 电子教材 补体系统
    • 4.2 第一课时 概述
    • 4.3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4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5 案例教学--青春痘成长日记
    • 4.6 章节测试
  • 5 第五单元 细胞因子
    • 5.1 电子教材 细胞因子
    • 5.2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3 第二课时 分类
    • 5.4 案例--细胞因子的释放
    • 5.5 章节测试
  • 6 第六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电子教材 MHC
    • 6.2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3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4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5 章节测试
  • 7 第七单元 免疫细胞
    • 7.1 电子教材 免疫细胞
    • 7.2 第一课时   免疫器官
    • 7.3 第二课时 免疫细胞
    • 7.4 案例教学:巨噬细胞追杀细菌
    • 7.5 章节测试
  • 8 第八单元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电子教材 免疫应答
    • 8.2 第一课时 概述
    • 8.3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4 第三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5 第四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6 案例---抗流感的免疫应答过程
    • 8.7 章节测试
  • 9 第九单元 超敏反应
    • 9.1 电子教材 超敏反应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案例教学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9.7 章节测试
  • 10 第十单元 免疫学应用
    • 10.1 电子教材 免疫学应用
    • 10.2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
    • 10.3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4 案例教学-ELISA 检测
    • 10.5 章节测试
  • 11 医学微生物绪论
    • 11.1 电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 11.2 微生物概论
  • 1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 12.1 电子教材 细菌学总论
    • 12.2 第一课时 细菌的形态
    • 12.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结构
    • 12.4 案例--鞭毛的运动
    • 12.5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3.1 电子教材 细菌的生理
    • 13.2 第一课时 细菌的代谢
    • 13.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 13.4 第三课时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分布与致病
    • 14.1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 15 第十四单元 人体的微生物环境
    • 15.1 第一课时 正常微生物群
    • 15.2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 15.3 第三课时 微生态失调
    • 15.4 章节测试
  • 16 第十五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6.1 第一课时 感染的定义及意义
    • 16.2 第二课时 感染的类型及影响感染的因素
    • 16.3 第三课时 细菌性感染
    • 16.4 章节测试
  • 17 第十六单元   消毒与灭菌
    • 17.1 电子教材 消毒与灭菌
    • 17.2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 17.3 第二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7.4 第三课时 生物安全
    • 17.5 章节测试
  • 18 第十七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8.1 电子教材 遗传与变异
    • 18.2 第一课时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8.3 电子教材 噬菌体
    • 18.4 第二课时 噬菌体
    • 18.5 第三课时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8.6 章节测试
  • 19 第十八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9.1 第一课时  球菌
    • 19.2 第二课时 肠道杆菌
    • 19.3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 19.4 第四课时 分枝杆菌属
    • 19.5 其它原核生物
    • 19.6 章节测试
  • 20 第十九单元 真菌学
    • 20.1 电子教材 真菌学概论
    • 20.2 第一课时  真菌概论
    • 20.3 第二课时 常见致病真菌
    • 20.4 章节测试
  • 21 第二十单元  病毒学
    • 21.1 电子教材 病毒学
    • 21.2 第一课时 病毒学概论
    • 21.3 第二课时 流感病毒
    • 21.4 第三课时 肝炎病毒
    • 21.5 第三课时 HIV
    • 21.6 第四课时 疱疹病毒
    • 21.7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 21.8 课外学习 埃博拉病毒
    • 21.9 章节测试
  • 22 实验教学内容
    • 22.1 实验准备工作
      • 22.1.1 实验一  细菌的 分离纯化实验
    • 22.2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实验
    • 22.3 实验三  药敏实验
    • 22.4 实验四 紫外杀菌实验
    • 22.5 实验五 细菌接种实验
    • 22.6 免疫学实验
    • 22.7 寄生虫实验
    • 22.8 真菌形态学观察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第一节  物理控制方法

 

多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射线、微波、超声波、干燥、过滤与改变渗透压等,都能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并由此达到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目的。

 

 一、热力灭菌法

高温可引起微生物原生质胶体的变性、蛋白质和酶的损伤,失去生活机能的协调、停止生长或死亡。各种微生物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同,病毒对高温最为敏感;细菌芽孢和真菌的一些孢子和休眠体,比它们的营养细胞的抗热性强;大部分无芽孢细菌、真菌的菌丝体和酵母菌加热至 60 ℃数分钟即可死亡。但芽孢细菌在沸水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仍能存活。 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已广泛用于消毒灭菌。高温灭菌的方法分为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两大类。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的效果好。 

(一)干热灭菌法

在无水的状态下,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脱水、大分子变性。

1.灼烧法:灼烧是直接用火焰灼烧而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灭菌彻底,迅速简便,但使用范围有限。常用于金属性接种工具、污染物品及实验材料等废弃物的处理。

2. 干烤法:主要在干燥箱中利用热空气进行灭菌。在160℃~170℃作用1小时至2小时,可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如果被处理物品传热性差、体积较大或堆积过挤时,需适当延长时间。此法只适用于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的灭菌。其优点是可保持物品干燥。

(二)湿热灭菌法

使微生物内部与加热环境均处于湿度饱和状态,利用水分子的热渗透作用进行灭菌的方法。

1.煮沸消毒法:将物品置于水中加热至沸点(1个大气压、100℃),持续5分钟~10分钟,可杀死除细菌芽胞外的各种微生物。芽胞需煮沸1小时至数小时才死亡。在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05℃。既可促进芽胞的杀灭,又能防止金属器皿生锈。煮沸法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多用于食物、饮用水、餐具、玻璃器皿和一般医疗器械(刀剪、注射器等)的消毒。使用时应注意将被消毒物品全部浸入。

2.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1个大气压下,利用100℃左右的水蒸汽进行消毒。一般是使用流通蒸汽灭菌器或者蒸笼,作用15分钟至30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全部细菌芽胞。该种方法设备简单,不要求耐压,成本较低,主要用于食品、餐具、食品厂原料输送管道及大容器的消毒。使用时,被消毒物品的包装不宜过大、放置不宜过密,以免阻碍蒸汽穿透。

3.间歇灭菌法(fractional sterilization):反复、间歇利用流通蒸汽,将复苏的细菌芽胞分批杀灭的灭菌方法。将物品置于流通蒸汽灭菌器中,根据物品的耐热能力,加热至80℃~100℃,持续15分钟~30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取出后置37℃温箱培养,次日同样处理。如此连续三次以上,可将物品上的微生物全部杀灭。该法对物品损害程度小,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因此适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物(如血清培养基、某些药物)的灭菌。

4.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是利用较低的温度杀死饮品中的一些特定病原菌、又不损害其质量的消毒方法,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首创而得名。将饮品加热61.1℃~62.8℃,维持30分钟;或者加热至71.7℃,作用15分钟。可杀灭饮品中的布氏杆菌、沙门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胞。此法多用于酒类、牛乳类制品、果汁及糖浆的消毒,也可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医疗器械如膀胱镜的消毒。

5.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在密闭的耐压容器内,利用蒸汽形成超过大气压的压力与高温进行灭菌的方法。此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通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加热时,灭菌器内蒸汽压力可达103.46kPa,(相当于121.3℃),维持15分钟至2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适用于各种耐高温物品如基础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敷料和注射器等的灭菌。

相比干热,湿热的杀菌能力强,作用时间短,是因为:①菌体蛋白在湿热中易于凝固,蛋白质凝固所需的温度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愈大,发生凝固所需的温度愈低,湿热中,菌体蛋白质吸收了水分,因此较同一温度的干热更易凝固;②蒸汽中潜热的存在,蒸汽接触物品后转变为液态,释放出潜热,使物品的温度迅速提高;③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可使物品深部也达到灭菌温度。

 

二、辐射法

用于消毒与灭菌的辐射是指可见光以外的电磁波,包括X-射线、γ-射线、红外线、紫外线、微波等。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利用辐射能源,且可以因此而受到损害。故物理辐射往往被用于控制微生物。 

1.红外线:红外线是指波长0.77μm~1000μm的电磁波,在1μm~10μm波长段热效应最强。在其照射处,能量被直接转换为热能,通过提高环境中的温度和引起水分蒸发而致干燥作用,间接地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2.紫外线: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波,波长200~300nm具有杀菌作用,其中波长在260nm处杀菌力最强,这与核酸吸收光谱范围相一致。吸收紫外线后,DNA的同一条螺旋体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分子通过各自的5和6位炭原子相互连接起来,形成1个四炭环(环丁烷环)结构的二聚体,导致微生物死亡。同时,紫外线也可使RNA形成尿嘧啶二聚体,并使核酸与蛋白质交连。部分微生物受紫外线照射损伤后置于可见光下,可重新正常生长繁殖,称为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其原因是在微生物细胞内存有光复活酶,能使核酸的二聚体解聚;或将损伤的DNA片断切下后,用正常核苷酸代之。被紫外线“杀灭”的微生物,有10%~30%的复活率。紫外线对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原虫等多种微生物有杀灭作用,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不同。最敏感的为革兰阴性菌,次为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最强。紫外线的能量低,穿透力弱,普通玻璃、纸、有机玻璃、一般塑料薄膜、尘埃和水蒸气等都对其有阻挡作用,因此主要用于医院病房、手术室、无菌车间、实验室等处室内空气及物品表面的消毒。目前也用于饮用水消毒、污水灭菌和血液制品中病毒的灭活。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睛均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3.电离辐射:高能电滋波X-射线、γ-射线、α-射线和β- 射线的波长更短,有足够的能量使受照射分子逐出电子而使之电离,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杀菌效果,消毒灭菌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①能量大,穿透力强,可彻底杀灭物品内部的微生物,灭菌作用不受物品包装、形态的限制;②不需加热,有“冷灭菌”之称,可用于忌热物品的灭菌;③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现多用于医疗卫生用品如中西药物、医疗器材的消毒灭菌,对一次性使用的医药制品、密封包装后需长时间储存的器材、精密器械及仪器、移植用的组织和用于埋植的人工器官等物品的消毒灭菌尤其适用。亦能用于保藏食品、处理污水污泥。电离辐射可造成人体损伤,应注意防护。

4.微波:微波是一种波长1~1000mm的电磁波,主要通过使介质内极性分子呈现有节律的运动,分子间互相碰撞和磨擦,产生热量而杀菌。微波的频率较高,穿透力较强,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多用于食品、药品、非金属器械及餐具的消毒。但灭菌效果不可靠。 

 

三、超声法

超声波为频率高于20kHz的机械波,人耳不能听到。液体中的微生物细胞可因高强度的超声波照射而破碎死亡。超声波的杀菌效果及对细胞的影响与频率、处理时间、微生物种类、细胞大小、形状及数量等均有关系。杆菌比球菌、丝状菌比非丝状菌、体积大的菌比体积小的菌更易受超声波破坏,而病毒和噬菌体较难被破坏,细菌芽孢大多数情况下不受超声波影响。一般来说,高频率比低频率杀菌效果好。目前超声波主要用来裂解细胞,分离提取细胞组分或制备抗原。

 

四、滤过法

滤过除菌是用滤器去除气体或液体中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滤器有硅藻土滤器(Berkefeld filter)、蔡氏滤器(Seitz filter)、玻璃滤器、膜滤器和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其原理是利用滤器孔径的大小来阻截液体、气体中的微生物。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热、亦不能用化学方法处理的物品如抗生素、维生素、酶等药液及血清、毒素、空气等的除菌。但病毒以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因其颗粒太小,不能通过滤过法去除。

 

五、干燥与低温法

水是微生物细胞构成与代谢的必要成分,干燥可使微生物细胞脱水,代谢受到阻碍。多数细菌的繁殖体如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霍乱弧菌、梅毒螺旋体等在空气中干燥时很快死亡,部分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抗干燥力较强,芽胞则能耐干燥。干燥法常用于保存食物、药物,降低食物、药物中的含水量直至干燥,可有效抑制其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腐败变质。

多数细菌耐低温。在低温状态下,细菌的代谢减慢,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当温度升至适宜范围时则能恢复生长繁殖。因此低温可用作保存食物、药物,保存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