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1.1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1.2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2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2.1 什么是物质观
    • 2.2 物质的存在形态
    • 2.3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2.4 哲学的基本问题
  • 3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3.1 辩证法的秘密
    • 3.2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3.3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3.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4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4.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4.2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4.3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4.4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5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5.1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5.2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5.3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5.4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5.5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5.6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6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6.1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6.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7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7.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7.2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7.3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8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8.1 什么是真理?
    • 8.2 什么是价值?
    • 8.3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9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9.1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9.3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9.4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10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10.1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10.2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10.3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10.4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11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11.1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11.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2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12.1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12.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2.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13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1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13.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14 商品质和量的规定性
    • 14.1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14.2 劳动的二重性
    • 14.3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4.4 商品的价值量
  • 15 货币和价值规律
    • 15.1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15.2 货币形式的发展
    • 15.3 货币有哪些职能?
    • 15.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16 剩余价值的生产
    • 16.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16.2 劳动力商品
    • 16.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16.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16.6 资本的有机构成
  • 17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17.1 产业资本的循环
    • 17.2 产业资本的周转
    • 17.3 社会资本再生产
    • 17.4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18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8.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8.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9 垄断资本主义
    • 19.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1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0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20.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2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0.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20.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2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2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2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1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23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23.1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23.2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23.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23.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24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24.1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24.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24.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25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5.1 什么是共产主义?
    • 25.2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5.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6 阅读
  • 27 问卷调查
    • 27.1 问卷调查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首先,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虽然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其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民族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民族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再次,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选择适合世情、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习总书记用了四个“版本”,三个“结合”,形象地阐述了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 

所谓的四个“版本”,就是说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不是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所谓“母版”;二、不是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三、不是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四、也不是外国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所谓三个“结合”,是说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是要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要和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三是要和时代要求相结合。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从来都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认清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的开放性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但借鉴不能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否则试图用同样的“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能因为遇到一时的闲难和挑战而放弃这些原则,否则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就会走向邪路。另一方面,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此外,还要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