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1.1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1.2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2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2.1 什么是物质观
    • 2.2 物质的存在形态
    • 2.3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2.4 哲学的基本问题
  • 3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3.1 辩证法的秘密
    • 3.2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3.3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3.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4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4.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4.2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4.3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4.4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5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5.1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5.2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5.3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5.4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5.5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5.6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6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6.1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6.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7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7.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7.2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7.3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8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8.1 什么是真理?
    • 8.2 什么是价值?
    • 8.3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9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9.1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9.3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9.4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10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10.1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10.2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10.3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10.4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11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11.1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11.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2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12.1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12.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2.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13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1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13.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14 商品质和量的规定性
    • 14.1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14.2 劳动的二重性
    • 14.3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4.4 商品的价值量
  • 15 货币和价值规律
    • 15.1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15.2 货币形式的发展
    • 15.3 货币有哪些职能?
    • 15.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16 剩余价值的生产
    • 16.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16.2 劳动力商品
    • 16.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16.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16.6 资本的有机构成
  • 17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17.1 产业资本的循环
    • 17.2 产业资本的周转
    • 17.3 社会资本再生产
    • 17.4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18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8.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8.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9 垄断资本主义
    • 19.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1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0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20.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2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0.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20.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2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2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2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1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23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23.1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23.2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23.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23.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24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24.1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24.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24.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25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5.1 什么是共产主义?
    • 25.2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5.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6 阅读
  • 27 问卷调查
    • 27.1 问卷调查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而资本主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现在,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生产手段,以及低下的技术手段,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进而促进了社会进步。资本主义民主制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虽然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在经济上保护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推崇自由、民主、平等,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无疑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都实现了社会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使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得以实现,保障整个社会生产顺利协调地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使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都服从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需要,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不仅生产出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要创造归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仅如此,资本家还用无偿获得的剩余价值去无偿地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是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财富分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极是资本家阶级占有巨额财富,另一极是广大的工人阶级只占有少部分财富,由此引起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趋势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必然引发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在经济上,资本家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支配和控制社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引起社会生产比例关系的失调,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在政治上,资本家阶级凭借手中的金钱影响和操纵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过程,使国家机器成为资本家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为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服务,而置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于不顾,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尖锐化。

上述局限性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必然产生冲突、动荡和危机。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