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1.1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1.2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2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2.1 什么是物质观
    • 2.2 物质的存在形态
    • 2.3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2.4 哲学的基本问题
  • 3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3.1 辩证法的秘密
    • 3.2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3.3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3.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4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4.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4.2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4.3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4.4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5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5.1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5.2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5.3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5.4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5.5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5.6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6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6.1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6.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7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7.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7.2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7.3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8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8.1 什么是真理?
    • 8.2 什么是价值?
    • 8.3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9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9.1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9.3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9.4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10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10.1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10.2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10.3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10.4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11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11.1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11.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2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12.1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12.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2.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13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1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13.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14 商品质和量的规定性
    • 14.1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14.2 劳动的二重性
    • 14.3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4.4 商品的价值量
  • 15 货币和价值规律
    • 15.1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15.2 货币形式的发展
    • 15.3 货币有哪些职能?
    • 15.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16 剩余价值的生产
    • 16.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16.2 劳动力商品
    • 16.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16.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16.6 资本的有机构成
  • 17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17.1 产业资本的循环
    • 17.2 产业资本的周转
    • 17.3 社会资本再生产
    • 17.4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18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8.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8.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9 垄断资本主义
    • 19.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1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0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20.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2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0.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20.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2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2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2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1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23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23.1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23.2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23.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23.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24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24.1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24.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24.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25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5.1 什么是共产主义?
    • 25.2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5.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6 阅读
  • 27 问卷调查
    • 27.1 问卷调查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得知道什么是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呢,从质上面看,是一切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那对于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人民群众,这是从性质上来看的。那么从量上来看呢,它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社会人口当中的绝大多数,最稳定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也就是从量上来看,它是绝大多数人,从最稳定的主体来看呢,它是劳动群众,也就是劳动人民。这是人民群众从质、从量两个层面进行了规定。那么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表现为拥护、参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只要你拥护,只要你参加,只要你推动了,那么你都可以被称之为人民群众,所以这是人民群众的一个概念,对吧,人民群众的概念。

那么接下去呢,我们就要来看这个核心问题,这也是本讲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学的时候我们也学了,简单地说,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主力军,我们都知道。那么今天呢,我们就将这三个层次具体的展开论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一个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那说到物质财富你想到什么呢?同学们说到物质财富你想到什么?吃的,穿的,用的,我们的衣食住行,其实都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体现,那么我们衣食住行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呢?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比如说,袁隆平,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解决了中国人长期吃饭的问题,那么袁隆平是不是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呢?当然是呀,有同学就问了,说不对,老师你说袁隆平他哪是人民群众,他是科学家呀,我们才是普通的人民群众,那你别忘了,刚刚我们讲的人民群众他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凡是拥护、参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他都是人民群众,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看,袁隆平他是科学家,但是他也是人民群众当中的一员。所以呢,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物质财富呢又是我们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就必须树立起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这样一种观点,对吧,劳动是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这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是第一个,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好,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除了创造物质财富他还创造精神财富,但是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呢,它是分几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就说人民群众他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和设施,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有专门从事精神财富创造的人,比如说艺术家,比如说演员,我这里找了一张图片,是当年八六版西游记拍摄间隙的一张照片,演员们都在吃盒饭,那没有人民群众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物质的前提,他怎么能好好的把这部戏拍完呢?人民群众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西游记的拍摄创作,但是他为这个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的物质条件和设施,这就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外卖小哥,很多同学天热呀,下雨呀,不想出门的时候呢就叫外卖,外卖小哥就把饭送到你寝室门口了,那外卖小哥给你提供的这个物质基础说不定也能够让你更加连贯的去进行精神财富的创造,比如说你在画一幅画,过程不能中断,怎么办?点外卖。那外卖小哥对你这幅画有没有贡献呢?有一定的贡献,这是第一个层面,就人民群众他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第二个层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它是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我们都说艺术是源于生活,是高于生活的,是对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形成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本奇书叫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这本书当中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光怪陆离、稀奇古怪的故事,他这些故事从哪儿来的呢?原来呀他在路口摆了个茶水摊,南来北往的人就在他这儿歇歇脚,喝喝水。但是呢,他也有个小的要求,你在我这儿给我讲个故事吧,讲你听说的,你身边的奇闻趣事,渐渐地他就搜集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最终形成了聊斋志异这本书。那他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都是来自于大家的口口相传,都是来自于大家的生活。再比如说,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幅画,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熟悉,画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专门来分析伏尔加河上的这一群纤夫,分析他们的外貌,分析他们的着装,分析他们的神态,推测他们的心理,这是一幅著名的油画,那画家为什么能画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呢?是因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们,他们真的就是这样劳动的,在这幅画当中,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民群众是为了生活,是在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但是他们的这个过程被艺术创造、精神创造的人作为了创作的来源,这是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第二个方面,提供的源泉。我们讲了两个方面的,人民群众提供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提供来源,那有人就问了,人民群众究竟创造不创造精神财富呢?我们刚刚讲的两种都是间接的创造,那人民群众有没有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呢?有。

我们来看第三个方面,劳动人民还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尤其是知识分子。刚刚我们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么在中国有没有纤夫呢?有哇,在中国的重庆,在中国的四川就有很多的纤夫,他们同样在劳动的不易、生活的艰辛当中为艺术创造提供的源泉,但是他们同时自己在劳动过程当中也创造出了精神财富,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是什么呢?就是纤夫们为了让一群人力往一次花、劲儿往一处使打出的节拍,喊出的口号,慢慢的这就成为了最原生态的音乐,如果再经过知识分子的加工,它就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是纤夫,他既可以给画家提供画画的素材,也可以自己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创造出原生态的音乐这样的精神文化财富。那么我们就还说纤夫,如果这个纤夫感受到的是生活的艰辛,那么也许我们看到的就是伏尔加河上纤夫他们每一个人眼中生活的不易,每个人的外貌着装表现出来的劳动艰辛。但是同样,在拉纤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生活的甜蜜,所以在拉纤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创造出非常欢快的歌曲,比如说中国有一首歌叫纤夫的爱,那就在拉纤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爱情的甜蜜,那人民群众在这个劳动过程当中也创造了精神文化财富,所以我们讲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个方面,物质的条件、来源和直接创造这三个要点共同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除了创造物质财富,除了创造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或者我们说是变革社会的主力军,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每一步都紧紧的依靠人民,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团结农民,我们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实行的是双减双交政策?是为了团结尽可能多的人民,把日本帝国主义消灭在人民群众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好,我们从三个层面讲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变革社会。

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在长期的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条路线是什么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以贯之的。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也成为了党的宗旨意识,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同志指出,评价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的落脚点是什么?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落脚点是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脚点是什么?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什么?以人为本,无论是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是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再次重申了我们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再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