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1.1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1.2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2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2.1 什么是物质观
    • 2.2 物质的存在形态
    • 2.3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2.4 哲学的基本问题
  • 3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3.1 辩证法的秘密
    • 3.2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3.3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3.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4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4.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4.2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4.3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4.4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5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5.1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5.2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5.3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5.4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5.5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5.6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6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6.1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6.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7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7.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7.2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7.3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8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8.1 什么是真理?
    • 8.2 什么是价值?
    • 8.3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9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9.1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9.3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9.4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10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10.1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10.2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10.3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10.4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11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11.1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11.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2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12.1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12.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2.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13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1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13.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14 商品质和量的规定性
    • 14.1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14.2 劳动的二重性
    • 14.3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4.4 商品的价值量
  • 15 货币和价值规律
    • 15.1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15.2 货币形式的发展
    • 15.3 货币有哪些职能?
    • 15.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16 剩余价值的生产
    • 16.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16.2 劳动力商品
    • 16.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16.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16.6 资本的有机构成
  • 17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17.1 产业资本的循环
    • 17.2 产业资本的周转
    • 17.3 社会资本再生产
    • 17.4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18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8.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8.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9 垄断资本主义
    • 19.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1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0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20.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2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0.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20.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2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2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2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1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23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23.1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23.2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23.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23.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24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24.1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24.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24.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25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5.1 什么是共产主义?
    • 25.2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5.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6 阅读
  • 27 问卷调查
    • 27.1 问卷调查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第四个是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就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现实需要和客观条件,划清并坚守界限,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

底线是指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底线一旦突破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最坏结果,甚至导致彻底失败。

认识底线思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底线思维作能力是一种不断追求精准的能力。底线不是人为划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底线有客观的事实基础和内外环境基础,又随着客观实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精确知道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即底线在哪里,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度的两端有上限和下限,哲学上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底线就是下限,在上限和下限之间,事物的性质保持不变,可一旦超出界限,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就会转化为其他事物。当事物向上发展超出上限的时候就前进,当事物向后退步超出下限或底线的时候就倒退。因此,为了保持事物特定的质,它就只能往前发展而不能向后倒退。底线仅仅是底线思维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仅仅能告诉人们许多事物都存在不可跨越的底线。

第二,底线思维能力是一种强化预判性的能力。人们知道了底线,就会在主动的在落实行动前预判行为后果,并有针对性地确立防御机制,对危机、困难、挑战、风险做出充分的估量,对超出底线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对应对预案进行科学设计。

第三,底线思维能力是一种提高积极性的能力。从表面上看,底线思维是守住下线,被动防守的思维方式,其实它并不是以达到底线目标为满足,也就是说底线思维能力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底线、底线在哪里、底线在系统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是什么、超越底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超越底线、如何有效远离或规避底线等问题,还要步步为营,不断逼近顶线,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不仅要求防范风险,而且要求主动出击,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因为如果只是消极观望、被动应付、一味防范,缺少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底线终究是守不住的,必须将“守底”与“有为”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在利用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化解危机,规避底线,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更好地掌握战略主动权。

底线和上线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明确了底线,才能知道自身的上线在哪里,一旦底线明确了,我们就可以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大胆地干,放开手脚勇往直前,从而取得尽可能好的成绩和尽可能大的战略利益,这才是底线思维的要义所在。底线让我们行为处事有了边界意识,让我们会去关注由质变到量变的矛盾转化过程,何化危机为契机、变挑战为机遇。

底线思维能力是让人能够估算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从容接受这种情况,而后直面困难、果敢行动。底线思维既坚持了两点论,又体现了矛盾论,还秉承了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生动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