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1.1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1.2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2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2.1 什么是物质观
    • 2.2 物质的存在形态
    • 2.3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2.4 哲学的基本问题
  • 3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3.1 辩证法的秘密
    • 3.2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3.3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3.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4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4.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4.2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4.3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4.4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5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5.1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5.2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5.3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5.4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5.5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5.6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6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6.1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6.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7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7.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7.2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7.3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8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8.1 什么是真理?
    • 8.2 什么是价值?
    • 8.3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9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9.1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9.3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9.4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10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10.1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10.2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10.3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10.4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11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11.1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11.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2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12.1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12.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2.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13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1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13.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14 商品质和量的规定性
    • 14.1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14.2 劳动的二重性
    • 14.3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4.4 商品的价值量
  • 15 货币和价值规律
    • 15.1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15.2 货币形式的发展
    • 15.3 货币有哪些职能?
    • 15.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16 剩余价值的生产
    • 16.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16.2 劳动力商品
    • 16.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16.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16.6 资本的有机构成
  • 17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17.1 产业资本的循环
    • 17.2 产业资本的周转
    • 17.3 社会资本再生产
    • 17.4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18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8.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8.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9 垄断资本主义
    • 19.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1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0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20.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2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0.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20.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2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2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2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1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23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23.1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23.2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23.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23.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24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24.1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24.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24.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25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5.1 什么是共产主义?
    • 25.2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5.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6 阅读
  • 27 问卷调查
    • 27.1 问卷调查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 “药圣”。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或者说,实践是人的主观通过特定方式和过程作用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联系人的主观世界和人之外的客观世界,通过客观的作用及过程,使客观对象发生现实的改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实践定义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因此说,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物质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个要素是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简单说,实践主体就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完成者。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自然能力就是人的身体的行动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这是我们从事实践的重要指导;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往往也能够对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是实践主体,有的人没有实践能力,如新生儿或丧失基本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实践主体;有的人有实践能力,但没有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也不能成为实践主体。

第二个要素是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客观事物如果尚未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但没有被纳入实践范围,就不能成为实践客体。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第三个要素是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发挥作用的手段和途径,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必须转化为改造客观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对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三个层面加以解释,一是实践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实在,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中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及过程都受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实践必须建立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三是实践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是客观的现实成果,实践必然表现为具体的过程和特定的结果,单纯的设想不能转化为改造对象的物质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作为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等主体能动特征。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实践主体需要的活动;实践是有计划的活动,是主体根据课题的规律特征设计好的活动;实践是有创造的活动,能够通过创造新事物满足主体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因此,实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能够能动地变革世界。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社会性,必然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实践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伴随有不同的历史实践。实践的层次、水平、效果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升。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既是个体实践的特征,又是群体实践的特征,也是人类整体实践的特征。

随着社会分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实践的形式日益多元化,但从内容上讲,主要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简单说,物质生产实践就是创造具体的物质财富的活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这两个部门的生产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种是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也可以说,社会政治实践形成精神财富,但它不是绝对独立的,它要依附于物质生产实践的需要,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产品。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的。

第三种是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很显然,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就属于第三种实践形式。与前两种形式相区别,科学文化实践的典型特征是创造性,能够由已知得出未知的新知识。

实践的三种形式构成了社会实践的全部内容,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础的实践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内容与性质,决定着科学文化实践的水平与诉求;社会政治实践反映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需求,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同时社会政治实践也对科学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科学文化实践服务于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类实践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