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走近马克思主义
    • 1.1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1.2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2 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 2.1 什么是物质观
    • 2.2 物质的存在形态
    • 2.3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2.4 哲学的基本问题
  • 3 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3.1 辩证法的秘密
    • 3.2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3.3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3.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4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与特征
    • 4.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4.2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4.3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4.4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5 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 5.1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5.2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5.3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5.4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5.5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5.6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6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 6.1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6.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7 如何理解人的认识?
    • 7.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7.2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7.3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8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及其统一?
    • 8.1 什么是真理?
    • 8.2 什么是价值?
    • 8.3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9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 9.1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9.3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9.4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10 “历史之谜”是怎样破解的?
    • 10.1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10.2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10.3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10.4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11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11.1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11.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2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12.1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12.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2.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13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1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13.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14 商品质和量的规定性
    • 14.1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14.2 劳动的二重性
    • 14.3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4.4 商品的价值量
  • 15 货币和价值规律
    • 15.1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15.2 货币形式的发展
    • 15.3 货币有哪些职能?
    • 15.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16 剩余价值的生产
    • 16.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16.2 劳动力商品
    • 16.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16.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16.6 资本的有机构成
  • 17 资本流通理论与经济危机
    • 17.1 产业资本的循环
    • 17.2 产业资本的周转
    • 17.3 社会资本再生产
    • 17.4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18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8.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8.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9 垄断资本主义
    • 19.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1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0 你了解经济全球化吗?
    • 20.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2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0.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20.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2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2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2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1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23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23.1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23.2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23.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23.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24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24.1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24.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24.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25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5.1 什么是共产主义?
    • 25.2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5.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6 阅读
  • 27 问卷调查
    • 27.1 问卷调查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对立统一就是事物内部包含着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又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否定相互斗争的方向和倾向。矛盾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万事万物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最普遍的客观法则,矛盾观点是对立统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通俗表述。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与此同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实践及科学的发展已经并不断证明,无论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无机界还是有机界,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都充满着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普遍性就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否认矛盾就否定了一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着的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并推动事物的发展。要研究事物、系统和过程,就要研究矛盾。要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把握矛盾,了解矛盾的发展趋势,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否认矛盾,否认矛盾分析法,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论的发展,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原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一切问题,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之一。离开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就会犯片面性和表面性的错误,就会背离党的思想路线。

矛盾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矛盾却有着自身的个性,即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世界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本质,就在于其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它表现为种种情形:

第一个是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物质世界的运动,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等基本运动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内部都包含着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其特殊的本质,使它和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相区别。

第二个是每一事物的不同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都包含着各自的特殊性。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区别,都源出于自身矛盾的特殊性。

第三个是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都具有自身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各种矛盾及矛盾各个方面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不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而且矛盾内部双方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

第四个是矛盾斗争的形式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矛盾斗争的形式是各不相同、具有特殊性质的。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可以区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如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由于各种矛盾的特点不同,决定着解决矛盾的形式和方法也不相同。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的本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它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和认识千差万别事物的内在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