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

施琦、李传煦、熊德天、刘舜、苏晨、Edmund Mathew、许德骅

目录

  • 1 定义问题与目标
    • 1.1 趋势的分析研究
      • 1.1.1 趋势的原理
      • 1.1.2 趋势的研究
    • 1.2 研究市场现状
      • 1.2.1 市场现状分析
      • 1.2.2 竞争对手策略识别
    • 1.3 消费者需求研究
      • 1.3.1 消费者需求的原理
      • 1.3.2 消费者需求研究方法
      • 1.3.3 消费者需求的分析与整理
  • 2 洞察概念化
    • 2.1 识别机会
      • 2.1.1 机会类型地图
      • 2.1.2 机会的识别过程
    • 2.2 概念生成
      • 2.2.1 概念生成概述
      • 2.2.2 概念生成步骤
    • 2.3 概念选择
      • 2.3.1 概念选择原理
      • 2.3.2 概念筛选矩阵
    • 2.4 概念测试
      • 2.4.1 概念测试目的与方法
      • 2.4.2 概念测试沟通与反思
  • 3 可持续与供应链优化
    • 3.1 产品架构的设计
      • 3.1.1 什么是产品架构
      • 3.1.2 产品架构的内涵
      • 3.1.3 建立产品架构
      • 3.1.4 平台规划
    • 3.2 面向环境的设计
      • 3.2.1 什么是面向环境的设计
      • 3.2.2 面向环境设计流程
    • 3.3 面向制造的设计
      • 3.3.1 面向制造的设计定义
      • 3.3.2 估算制造成本
      • 3.3.3 降低零部件成本
      • 3.3.4 降低装配成本
      • 3.3.5 降低支持成本
  • 4 原型化
    • 4.1 原型化概述
      • 4.1.1 原型化分类
      • 4.1.2 原型化原理
      • 4.1.3 原型化技术
    • 4.2 产品原型制作
      • 4.2.1 解析化原型制作
        • 4.2.1.1 草图器与绘图约束
        • 4.2.1.2 草图到凸台创建零件
        • 4.2.1.3 原型的测量绘图与导入
      • 4.2.2 泡沫原型制作
      • 4.2.3 3D打印原型制作
    • 4.3 服务原型制作
      • 4.3.1 服务设计思维
      • 4.3.2 服务设计的常用方法
  • 5 产品展示与项目管理
    • 5.1 项目流程管理与视觉化
      • 5.1.1 项目的概念
      • 5.1.2 项目流程管理工具
      • 5.1.3 项目流程管理视觉化
    • 5.2 项目结果视觉化
      • 5.2.1 版式的组成与构图平衡
      • 5.2.2 视觉化的原则
      • 5.2.3 视觉化的流程
概念测试



概念测试与概念选择两个环节密切相关,它们都是为了缩小可考虑概念系列的数目,但是概念测试与概念选择的不同之处在于概念测试是建立在直接从潜在用户哪里获取数据上的,它还依赖于开发团队自身判断的程度较小。由于小组无法直接从潜在客户处过多的进行测试,所以这一环节安排在概念选择后进行。因此小组必须要将测试的概念进行缩减。



课前讨论




 随堂思考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首次把产业体系从历来讲的三次产业拓展到把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融入进来,并且强调三者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这是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潮流,并针对我国发展的现实矛盾作出的决策部署。实体经济是发展的主体和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四者的协调、同步、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显著特征,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壮大国家经济实力的根本举措。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竞争力很强的企业,其共同点都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拥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高,有上市融资和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对创新的有力支持。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处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原因在于源头创新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发投入和创新人才不足,金融存在“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和创新支持不够。要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达国家在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制造业过度向国外转移,导致本国实体经济空心化,近些年不得不回过头来搞“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业向本土回流。我国是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生活、生产、建设、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基本需要,都要依靠我国实体经济供给,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这个根基。但是,加强和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是再走铺摊子、扩大规模的老路,而是要使实体经济内涵发展、由大变强。

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突出矛盾,加快从数量规模扩张切实转向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扩大优质高效供给。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产业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对产业变革和发展的引领、渗透、促进作用空前强大。要紧紧抓住创新引领发展这个牛鼻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持续增加企业和全社会研发创新投入。倡导创新文化,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努力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推动稀土产业迈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