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训诂释义
    • 1.2 训诂学的学科性质
    • 1.3 训诂的起因
  • 2 训诂的内容(上)
    • 2.1 解释词义
    • 2.2 串讲文意
    • 2.3 分析句读
    • 2.4 阐明语法
  • 3 训诂的内容(下)
    • 3.1 阐明修辞手段和表达方法
    • 3.2 分析篇章结构
    • 3.3 诠释成语典故
    • 3.4 叙事考史
    • 3.5 文本校勘
  • 4 训诂方法—形训
    • 4.1 形训的依据及其方式
    • 4.2 形训与本义本字
    • 4.3 形训与笔意笔势
  • 5 训诂方法—声训
    • 5.1 声训的含义与依据
    • 5.2 声训的具体方式与应注意的问题
    • 5.3 声训的起源与发展
  • 6 训诂方法—义训
    • 6.1 义训的具体方式(一)
    • 6.2 义训的具体方式(二)
  • 7 训诂方法—比较互证
    • 7.1 比较互证概说
    • 7.2 相类似材料
    • 7.3 上下文、方言与通语
    • 7.4 异文、古人名与字
  • 8 训诂体式
    • 8.1 训诂体式概说
    • 8.2 注疏的类别与名称(一)
    • 8.3 注疏的类别与名称(二)
    • 8.4 行文的格式
  • 9 训诂术语
    • 9.1 释义的术语
    • 9.2 说明通假及与之相关的术语
    • 9.3 声训和说明读音的术语
    • 9.4 说明属别、功用的术语
    • 9.5 辨析词义的术语
    • 9.6 校勘的术语
  • 10 训诂学的现代功用
    • 10.1 服务于词义研究
    • 10.2 服务于古文阅读
    • 10.3 服务于古籍整理
    • 10.4 服务于辞书编纂
  • 11 训诂要籍
    • 11.1 《说文解字》
    • 11.2 《尔雅》
    • 11.3 《释名》
    • 11.4 《方言》
  • 12 训诂大师
    • 12.1 毛亨
    • 12.2 孔颖达
    • 12.3 黄侃
阐明修辞手段和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