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史

曹冬梅、聂长久

目录

  • 导言
    • ● 导言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 1.1 新中国的成立
    • ● 1.2 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 ● 1.3 国民经济的恢复
    • ● 1.4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上)
    • ● 1.5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下)
    • ● 1.6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 ● 1.7 新社会的精神风貌与社会风气
    • ● 1.8 新中国外交基础的奠定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 ● 2.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 ● 2.2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 ● 2.3 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 2.4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艰难发展
    • ● 2.5 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社会风貌
    • ● 2.6 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
    • ● 2.7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巨大成就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 ● 3.1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起步
    • ● 3.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上)
    • ● 3.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下)
    • ● 3.4 在严峻考验中深化改革开放
    • ● 3.5 邓小平南方谈话
    • ● 3.6 开启外交工作新格局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
    • ● 4.1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4.2 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 4.3 祖国统一大业的新进展
    • ● 4.4 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 第五章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 ● 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新要求
    • ● 5.2 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 5.3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和成功举办盛会
    • ● 5.4 对外关系的全方位拓展
    • ● 5.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招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
    • ● 6.1 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 ● 6.2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 6.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重大进展
    • ● 6.4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 6.5 全面依法治国迈出重大步伐
    • ● 6.6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
    • ● 7.1 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推动高质量发展
    • ● 7.2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 7.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 7.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 7.5 建设美丽中国
    • ● 7.6 保持港澳繁荣稳定与祖国统一进程的推进
    • ● 7.7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
    • ● 7.8 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 7.9 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 结束语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 新中国70多年的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
    •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阅读
    • ● 阅读
  • 调查问卷
    • ● 调查问卷
3.1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起步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简称“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反映出“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自1977年2月开始,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由此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为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做了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指出“现在就应当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揭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序幕。

【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推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于1978年末1979年初首先在安徽、四川、云南、广东等少数地方试行。1981年10月4日至21日,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特征的家庭承包责任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名,全国农村改革迅猛发展起来,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

【经济特区】

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4个出口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同意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国家立法正式确定。4个经济特区的建设有序进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拨乱反正】

1979年11月至1981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开展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决议》)的起草工作,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这一决议。《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总结和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1978年,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章幕。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很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条战线取得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并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