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马广强、孙昊鑫、徐洪波、廖永翠、万红娇

目录

  •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绪论
    • 1.1 电子教材  医学免疫学绪论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1.4 案例--超级人类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二单元 抗原
    • 2.1 电子教材 抗原
    • 2.2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3 第二课时 抗原的特异性
    • 2.4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5 章节测试
  • 3 第三单元 抗体
    • 3.1 电子教材 抗体
    • 3.2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3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4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5 案例--生物导弹
    • 3.6 章节测试
  • 4 第四单元 补体系统
    • 4.1 电子教材 补体系统
    • 4.2 第一课时 概述
    • 4.3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4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5 案例教学--青春痘成长日记
    • 4.6 章节测试
  • 5 第五单元 细胞因子
    • 5.1 电子教材 细胞因子
    • 5.2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3 第二课时 分类
    • 5.4 案例--细胞因子的释放
    • 5.5 章节测试
  • 6 第六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电子教材 MHC
    • 6.2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3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4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5 章节测试
  • 7 第七单元 免疫细胞
    • 7.1 电子教材 免疫细胞
    • 7.2 第一课时   免疫器官
    • 7.3 第二课时 免疫细胞
    • 7.4 案例教学:巨噬细胞追杀细菌
    • 7.5 章节测试
  • 8 第八单元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电子教材 免疫应答
    • 8.2 第一课时 概述
    • 8.3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4 第三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5 第四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6 案例---抗流感的免疫应答过程
    • 8.7 章节测试
  • 9 第九单元 超敏反应
    • 9.1 电子教材 超敏反应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案例教学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9.7 章节测试
  • 10 第十单元 免疫学应用
    • 10.1 电子教材 免疫学应用
    • 10.2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
    • 10.3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4 案例教学-ELISA 检测
    • 10.5 章节测试
  • 11 医学微生物绪论
    • 11.1 电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 11.2 微生物概论
  • 1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 12.1 电子教材 细菌学总论
    • 12.2 第一课时 细菌的形态
    • 12.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结构
    • 12.4 案例--鞭毛的运动
    • 12.5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3.1 电子教材 细菌的生理
    • 13.2 第一课时 细菌的代谢
    • 13.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 13.4 第三课时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分布与致病
    • 14.1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 15 第十四单元 人体的微生物环境
    • 15.1 第一课时 正常微生物群
    • 15.2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 15.3 第三课时 微生态失调
    • 15.4 章节测试
  • 16 第十五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6.1 第一课时 感染的定义及意义
    • 16.2 第二课时 感染的类型及影响感染的因素
    • 16.3 第三课时 细菌性感染
    • 16.4 章节测试
  • 17 第十六单元   消毒与灭菌
    • 17.1 电子教材 消毒与灭菌
    • 17.2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 17.3 第二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7.4 章节测试
  • 18 第十七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8.1 电子教材 遗传与变异
    • 18.2 第一课时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8.3 电子教材 噬菌体
    • 18.4 第二课时 噬菌体
    • 18.5 第三课时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8.6 章节测试
  • 19 第十八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9.1 第一课时  球菌
    • 19.2 第二课时 肠道杆菌
    • 19.3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 19.4 第四课时 分枝杆菌属
    • 19.5 其它原核生物
    • 19.6 章节测试
  • 20 第十九单元 真菌学
    • 20.1 电子教材 真菌学概论
    • 20.2 第一课时  真菌概论
    • 20.3 第二课时 常见致病真菌
    • 20.4 章节测试
  • 21 第二十单元  病毒学
    • 21.1 电子教材 病毒学
    • 21.2 第一课时 病毒学概论
    • 21.3 第二课时 流感病毒
    • 21.4 第三课时 肝炎病毒
    • 21.5 第三课时 HIV
    • 21.6 第四课时 疱疹病毒
    • 21.7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 21.8 课外学习 埃博拉病毒
    • 21.9 章节测试
  • 22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 22.1 电子教材 寄生虫概论
    • 22.2 第一课时 绪论
    • 22.3 章节测试
  • 23 第一章 线虫
    • 23.1 电子教材 医学蠕虫
    • 23.2 医学蠕虫与线虫概述
  • 24 第二章 吸虫
    • 24.1 电子教材 吸虫
    • 24.2 吸虫
  • 25 第三章 绦虫
    • 25.1 电子教材 绦虫
    • 25.2 绦虫
    • 25.3 医学原虫
  • 26 第四篇 课程实验内容
    • 26.1 第一课时 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 26.2 第二课时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 27 第二十二单元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
    • 27.1 第一课时 药物中微生物的来源
    • 27.2 第二课时 微生物引发的药物变质
    • 27.3 第三课时 防止药物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 28 第二十三单元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 28.1 第一课时 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
    • 28.2 第二课时 体外杀菌试验
  • 29 第二十四单元  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
    • 29.1 第一课时 无菌检查
    • 29.2 第二课时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 29.3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 30 实验教学内容
    • 30.1 实验教学课件
      • 30.1.1 实验一 细菌的 分离纯化实验
    • 30.2 革兰氏染色实验
    • 30.3 实验三 药敏实验
    • 30.4 紫外杀菌实验
    • 30.5 细菌接种实验
    • 30.6 真菌形态学观察
    • 30.7 免疫学实验
    • 30.8 寄生虫观察实验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作用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此类抗原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依赖T细胞的辅助作用。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该类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此类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的辅助作用。可分为两类:

①TI-1抗原: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成熟和不成熟),如细菌脂多糖(LPS)

②TI-2抗原:抗原表面仅为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仅能刺激成熟B细胞应答,如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1.异种抗原: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动物抗血清、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2.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如红细胞血型抗原和白细胞抗原(HLA)。

 

3.自身抗原:病理情况下,如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释放,或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或被修饰等,自身成分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即“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动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的共同抗原。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

1.天然抗原

2.人工抗原

 

四、根据抗原激活T细胞的能力

1.普通抗原

 

一般抗原只能结合并活化少数抗原特异性T细胞,约占机体总T细胞库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2.超抗原(SAg)

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的2-20%的T细胞,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迄今发现的超抗原有,金葡菌肠毒素A-E、表皮剥脱毒素、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等。

作用特点:

①无须抗原加工处理,直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无MHC分子限制性;

②其抗原分子一端直接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侧结合,另一端与TCR的Vβ区结合;

③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细胞因子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

 

 

五、其他分类方法

1.根据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摄取,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的理化性质,分为: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等

 

六、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2.动物免疫血清

 3.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


5.肿瘤抗原


6.超抗原

 

 

7.其他抗原(变应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