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马广强、孙昊鑫、徐洪波、廖永翠、万红娇

目录

  •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绪论
    • 1.1 电子教材  医学免疫学绪论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1.4 案例--超级人类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二单元 抗原
    • 2.1 电子教材 抗原
    • 2.2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3 第二课时 抗原的特异性
    • 2.4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5 章节测试
  • 3 第三单元 抗体
    • 3.1 电子教材 抗体
    • 3.2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3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4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5 案例--生物导弹
    • 3.6 章节测试
  • 4 第四单元 补体系统
    • 4.1 电子教材 补体系统
    • 4.2 第一课时 概述
    • 4.3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4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5 案例教学--青春痘成长日记
    • 4.6 章节测试
  • 5 第五单元 细胞因子
    • 5.1 电子教材 细胞因子
    • 5.2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3 第二课时 分类
    • 5.4 案例--细胞因子的释放
    • 5.5 章节测试
  • 6 第六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电子教材 MHC
    • 6.2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3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4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5 章节测试
  • 7 第七单元 免疫细胞
    • 7.1 电子教材 免疫细胞
    • 7.2 第一课时   免疫器官
    • 7.3 第二课时 免疫细胞
    • 7.4 案例教学:巨噬细胞追杀细菌
    • 7.5 章节测试
  • 8 第八单元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电子教材 免疫应答
    • 8.2 第一课时 概述
    • 8.3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4 第三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5 第四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6 案例---抗流感的免疫应答过程
    • 8.7 章节测试
  • 9 第九单元 超敏反应
    • 9.1 电子教材 超敏反应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案例教学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9.7 章节测试
  • 10 第十单元 免疫学应用
    • 10.1 电子教材 免疫学应用
    • 10.2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
    • 10.3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4 案例教学-ELISA 检测
    • 10.5 章节测试
  • 11 医学微生物绪论
    • 11.1 电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 11.2 微生物概论
  • 1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 12.1 电子教材 细菌学总论
    • 12.2 第一课时 细菌的形态
    • 12.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结构
    • 12.4 案例--鞭毛的运动
    • 12.5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3.1 电子教材 细菌的生理
    • 13.2 第一课时 细菌的代谢
    • 13.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 13.4 第三课时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分布与致病
    • 14.1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 15 第十四单元 人体的微生物环境
    • 15.1 第一课时 正常微生物群
    • 15.2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 15.3 第三课时 微生态失调
    • 15.4 章节测试
  • 16 第十五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6.1 第一课时 感染的定义及意义
    • 16.2 第二课时 感染的类型及影响感染的因素
    • 16.3 第三课时 细菌性感染
    • 16.4 章节测试
  • 17 第十六单元   消毒与灭菌
    • 17.1 电子教材 消毒与灭菌
    • 17.2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 17.3 第二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7.4 章节测试
  • 18 第十七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8.1 电子教材 遗传与变异
    • 18.2 第一课时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8.3 电子教材 噬菌体
    • 18.4 第二课时 噬菌体
    • 18.5 第三课时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8.6 章节测试
  • 19 第十八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9.1 第一课时  球菌
    • 19.2 第二课时 肠道杆菌
    • 19.3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 19.4 第四课时 分枝杆菌属
    • 19.5 其它原核生物
    • 19.6 章节测试
  • 20 第十九单元 真菌学
    • 20.1 电子教材 真菌学概论
    • 20.2 第一课时  真菌概论
    • 20.3 第二课时 常见致病真菌
    • 20.4 章节测试
  • 21 第二十单元  病毒学
    • 21.1 电子教材 病毒学
    • 21.2 第一课时 病毒学概论
    • 21.3 第二课时 流感病毒
    • 21.4 第三课时 肝炎病毒
    • 21.5 第三课时 HIV
    • 21.6 第四课时 疱疹病毒
    • 21.7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 21.8 课外学习 埃博拉病毒
    • 21.9 章节测试
  • 22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 22.1 电子教材 寄生虫概论
    • 22.2 第一课时 绪论
    • 22.3 章节测试
  • 23 第一章 线虫
    • 23.1 电子教材 医学蠕虫
    • 23.2 医学蠕虫与线虫概述
  • 24 第二章 吸虫
    • 24.1 电子教材 吸虫
    • 24.2 吸虫
  • 25 第三章 绦虫
    • 25.1 电子教材 绦虫
    • 25.2 绦虫
    • 25.3 医学原虫
  • 26 第四篇 课程实验内容
    • 26.1 第一课时 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 26.2 第二课时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 27 第二十二单元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
    • 27.1 第一课时 药物中微生物的来源
    • 27.2 第二课时 微生物引发的药物变质
    • 27.3 第三课时 防止药物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 28 第二十三单元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 28.1 第一课时 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
    • 28.2 第二课时 体外杀菌试验
  • 29 第二十四单元  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
    • 29.1 第一课时 无菌检查
    • 29.2 第二课时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 29.3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 30 实验教学内容
    • 30.1 实验教学课件
      • 30.1.1 实验一 细菌的 分离纯化实验
    • 30.2 革兰氏染色实验
    • 30.3 实验三 药敏实验
    • 30.4 紫外杀菌实验
    • 30.5 细菌接种实验
    • 30.6 真菌形态学观察
    • 30.7 免疫学实验
    • 30.8 寄生虫观察实验
第一课时 药物中微生物的来源

 

第一节   药物中微生物的来源

药物的微生物污染源主要涉及生产、贮藏、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设备、药物原料、生产人员及包装材料与容器等是药物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来源。

一、生产环境

(一)厂房

药品的生产厂房承载了药物生产的全过程,具有微生物污染涉及面广、较难控制等特点。

在潮湿环境的建筑物(如底层、地下室)及开大窗、自然通气的建筑等易被大量的微生物污染。厂区附近如有排污点、垃圾堆等,皆为微生物滋生之地,是重要的外源性污染源。厂房内的墙壁、天花板、玻璃窗等,也常是细菌及霉菌的滋生场所。设备间或设备与墙壁间的不易清洁的死角部位等,常常是微生物繁殖场所。

(二)设备

    药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也是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之一,如空气中污染的细菌沉降于机械设备表面;人员操作过程和流动对设备的污染;设备中特殊的、不易清洗的部位,常常是微生物繁殖场所。特别是粉碎机、灌装机、压片机、制丸机的内部“死角”,因药物残留,更易于污染微生物。

(三)空气

空气是污染物的携带者和传播者,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土壤、尘埃、人畜排泄物等。药厂原材料的运输、晾晒、炮制、粉碎、配料、制粒、压片和包糖衣等过程,都会有尘埃进入空气,空气中的微生物一般多为非致病菌,但常常可引起药物制剂、培养基、生物制品、发酵产品的污染变质。

 

二、生产原料

药物的生产原料也是药物污染的重要来源,原料的来源不同其污染的微生物种类和程度亦不同,以中草药和动物药污染较常见:

1.中草药:天然采集的中草药药材,常带有大量的微生物。根茎类药材如川穹、羌活等表面多沾有泥土中的微生物;果实类如五味子等多带有酵母菌、真菌;叶花类如金银花等多染有空气中微生物。植物原料微生物群,主要来自土壤微生物、植物病原菌、农用微生物杀菌剂及人畜粪便等。

2.动物性药:动物性药材如明胶、地龙和土鳖虫等,来自动物本身带菌及体表微生物的污染。

有时,在原料贮藏过程和运输过程中也会使原料二次污染,如贮藏地的环境卫生、通气、湿度、温度等因素都极为重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贮藏的工具与包装(用易吸潮的包装可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三、制药用水

水在制药工业中至关重要,除在配制各类制剂时需用水外,洗涤及冷却过程中也涉及用水。水是药物中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来源。如用大量自来水洗涤、清除中草药杂质时虽然自来水中含菌量低,但因用水量大,直接洗涤材料,仍会有微生物污染。蒸馏水本是无菌的,但常因冷却系统、贮藏器导管或分配系统的不洁而被污染。因此用蒸馏水制备的口服药、外用药物制剂中也常常发现污染。

 

四、生产人员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因此微生物可以从制药人员的皮肤、呼吸道等带菌污染,也可因操作人员在制药过程中不良卫生习惯,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排泄物等各种渠道将微生物转移到药物上。